古代有春运吗?古人过年放假是怎么回家的?
春运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每年春节放假,五湖四海的人都抢票准备回家过年。所以,春运是每年出行量最大的时候。那你知道古代有春运吗?古人过年放假都是怎么回家的呢?
其实,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春节回家团聚的习俗,就有了春运。古人们虽然因条件所限,不像现代人一样大规模在外工作打工,但是古代官员、在外经商的商人、在外游历的文人、外出谋生的人,也会争取赶在春节前回家。
古代春节也是放假的,比如宋朝。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等也都放假,这么前后连起来,差不多这一个月都在放假。唐朝虽然没有宋朝这么多假日,但也出台了不少人性化的政策,比如∶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天的定省假(不含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15天的定省假。
清朝中期,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
即便有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看上去很宽松的假期,但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路况又差,道路崎岖不平,碰上下雪天,更是泥泞难行,古人们千里迢迢回一次家,动辄耗费数月,实属不易。
在陆路上,古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牲畜和畜力车。但是骑马和马车在古代是一种身份象征,通常只有官员才有这个特权。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骑驴,直至近代,驴和驴车都还是民间重要的交通工具,以至于摩托车大范围使用后,人们戏称之为“电驴”。而更穷的人们,就只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了。所以古时候,考生们进京赶考,往往要提前半年多就从家乡出发,如果有云南的考生要去京师,一路上艰难险阻,也是异常辛苦。
水路方面,长江、黄河和京杭大运河是那时候的主要大动脉。李白乘船沿长江而下,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绝对是夸张笔法。曾有较真的技术宅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中对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描述,计算帆船的大致时速,得出结论:就算日夜兼程,一路上不投宿不下船吃饭,也至少得三天。
由于回一趟老家是如此的不易,因此古人们很多都赶不上除夕那天回到家,或者干脆就不回家了,只能用饱含乡愁的诗歌,倾诉思念亲人的愁闷。
这么一对比,如今的我们真是幸福得冒泡。高铁、飞机已经让“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网络通讯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跟亲人朋友“随时随地通信息”。不过,那份诗意的乡愁和对亲人的牵挂,却是永恒不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