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女儿给第一次坐飞机父母背后贴纸条,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2021-11-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6
转发:0
评论:0
近日,一女子给第一次坐飞机的父母背后贴纸条,纸条上的内容让大家泪目。上面写着:如上前询问,麻烦帮一下。短短10个字,却体现了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担忧。当然孝顺和关爱父母应该是常态。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其实,在古代,对于如何孝顺父母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满足父母生活方面的需要,使其居有所、腹有食、体有衣、疾有治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要求。对于老年人饮食的具体要求,《礼记》记载:“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可也。”古代认为,人到了50岁身体开始衰弱,子孙们就应该为老人单独准备有营养的食物;60岁的人,应该经常吃点肉食,以保证身体营养所需;70岁以后,要有精美的副食佐餐;80岁以后,还要经常给老人吃珍贵的高级营养食物;90岁以后,则应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古代平民一般穿的是由麻织的衣服,防寒功能自然比不上丝帛。人上了...

  近日,一女子给第一次坐飞机的父母背后贴纸条,纸条上的内容让大家泪目。上面写着:如上前询问,麻烦帮一下。

  短短10个字,却体现了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担忧。当然孝顺和关爱父母应该是常态。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女儿给第一次坐飞机父母背后贴纸条,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其实,在古代,对于如何孝顺父母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满足父母生活方面的需要,使其居有所、腹有食、体有衣、疾有治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要求。

  对于老年人饮食的具体要求,《礼记》记载:“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可也。”古代认为,人到了50岁身体开始衰弱,子孙们就应该为老人单独准备有营养的食物;60岁的人,应该经常吃点肉食,以保证身体营养所需;70岁以后,要有精美的副食佐餐;80岁以后,还要经常给老人吃珍贵的高级营养食物;90岁以后,则应随时随地给老人提供食物和饮品。

  古代平民一般穿的是由麻织的衣服,防寒功能自然比不上丝帛。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机能衰退,开始畏寒怕冷,《礼记》曰:“七十非帛不暖。”(到了七十岁,不穿丝织的衣服就会觉得冷。)所以,应该给老人穿轻暖美观的丝织衣服。

女儿给第一次坐飞机父母背后贴纸条,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吕氏春秋》更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养老”的标准:“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彩,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后用之,可谓赡养矣。”也就是说,子孙不仅要做到使父母有舒适的住处、合理的饮食以“养其体”,还要有书籍、音乐以养其性,提供味美丰富的饮食以“养其口”,对父母毕恭毕敬、和颜悦色以养其精神,这样才能算是“赡养”,才算是“孝”。

  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并使之制度化、仪式化,大大提高了“孝”的地位,如汉元帝元年下诏曰:“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人赐帛二匹,絮三斤。”(八十岁以上的人每月一担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人丝帛两匹、棉花三斤。)汉代以后历代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给老人以一定的特权,以及给他们的家庭一定补贴或在赋税上有所优待,还给孝子一定的奖励,这些开支当然属国家财政支出。

  相反,如果子女不孝,就要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如《唐律·斗讼》中规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绞。”

  女儿给第一次坐飞机父母背后贴纸条,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辱骂祖父母和父母就要判死刑。)可见对不孝的惩办严厉到了极点。为官的,如果对父母不孝,还会影响其仕途的发展,如北宋王荣“母老不迎养,供给甚薄”(不主动赡养老人,给老人吃得、住得不好)太宗闻知大怒,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即诏罢免。

  古代也出了很多孝子,我们知道的有:舜,他的孝可感天地还有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损、鹿乳奉亲的郯子等。

  自古以来,孝都是社会提倡也是人性本意的东西。

女儿给第一次坐飞机父母背后贴纸条,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孝道“父母在,不远游”
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在编写《徐霞客游记》的时候,就曾经顾虑“父母在,不远游”,而这句话几乎是古代人基本准则。“父母在不远游”出处是孔子的言论《论语·里仁》。说的是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远行离开他们。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顺和家庭责任的重要观念。从孝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例如从杭州到北京,往返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一旦子女远行,很可能数年甚至更久都无法回家,这对老年的双亲而言,是一种折磨。因此,儒家提倡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以尽孝道。当然了,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很多人一生几乎都不曾离开居住的县乡,人们种田地为主,一般是不太会像现在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几百里几千里务工。然而,在如今,随着高铁,飞机,汽车,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子女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可以打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甚至可以...
· 儿子开吊车将母亲举高摘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
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人们思想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赡养父母,善待老人也一直是被提倡和须遵从的。今有山东济南一男子开吊车将母亲举高摘枣,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吗?古语云: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意思是: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今天,小谱就给大家说说古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一、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一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齐,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之后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二、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 父母怕重名给儿子取名“李不尚书”,古人是如何避免重名的?
近日,有一对夫妻晒出自己2岁儿子的出生证明,其中孩子奇特的名字引发出了众多的网友热议,孩子取名为“李不尚书”,谐音“礼部尚书”。孩子父母认为这个名字是比较有特色的,几乎不会重名,才决定给孩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其实现在常见的姓氏有很多,但难免会出现一些同名同姓的情况,那么古代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多不多?古人是如何避免重名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在古代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是有的,特别是在东汉三国时期,当时人们大多数是以“单名”为主,几乎是找不到非单字名的人。而关于这一点,主要是跟王莽托古改制有关,表示以单字名为尊贵,这样一来,重名的现象就多了起来,像是在王莽改制前后,在史书上就有3个王匡,2个王兴,3个王凤。另外在南梁元帝萧绛写过的一本《古今同姓名录》中,根据他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在历史上大概有3个董仲舒,3个周瑜,3个王羲之,4个刘秀,9个张衡,9个张良等等,这还是当时能够留下名...
· 古人是如何给小孩子取“名”和“字”的!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
· 揭秘古人是如何相亲真是父母之名,媒妁之言吗
还不知道古人是如何相亲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今的相亲节目异常火爆,十几个人对一个人品头论足,或是直接表达爱意,或语出惊人。让人不得不感叹,相亲就是娱乐啊!然而,在我国古代,年轻男子和女子根本就无法支配自己的婚姻,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的婚姻嫁娶环节中,古人并不注重相亲这个环节。一般来说,洞房之前男女是不能见面的。宋代以前,依照古礼,婚姻嫁娶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环节,古称六礼。宋代时减为纳采、纳征、亲迎三项。虽然婚礼程序变得简洁了,但是那时的相亲还是不受重视。这并不是说宋时没有相亲。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相亲时,男方的亲人或者母亲作为代表去女方家,要是觉得女孩中意,就会把一支钗子插在女孩头上。如果男方代表不中意,就会给女方家留下一些绸缎,亲事就此打住。可见,古时男方在婚姻中的自主选择权较大,起码男方代表能看清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