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雨伞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关于谁发明了雨伞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雨伞的发源地在埃及,但其实中国才是伞的故乡,早在4000年前伞就出现了。据《史记》载,最早的伞叫"盖",如“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这里的盖就是伞,主要作用是避暑。又如:“孔子将行,雨而无盖。”这里的盖就是雨伞了。
其实,中国伞的发明还有一个温情的小故事。据说雨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春秋末年,我国古代的著名工匠鲁班,常在户外作业,也因此容易被雨雪淋湿。他的妻子云氏不忍心看到丈夫这么辛苦,于是从建造的亭子中找到灵感,以细竹条为伞骨,蒙上兽皮,且具备收放自如的特点,是以“收拢如棒,张开如盖”。由此形成了之后雨伞的雏形。
古时伞也写作馓,馓即伞也。据《伞物纪原》云:“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为之馓,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古代的伞是由丝帛制作而成。而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由于纸的价格比丝绸低,且工序相较之更简单,于是油纸伞逐渐取代了丝帛伞。
依据我们的常识,纸并不防水,而油纸伞之所以能作为雨伞来使用,主要在于它的“油”。传统的油纸伞制作过程相当繁琐,完全依赖手工。主要分为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画、上油这五步。而这里的上油就是指在伞面上刷熟桐油,待其全干后就可使用。经过上油的伞,水无法浸透,而且更利于水珠的滑落。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古人为避雨也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工具。比如老百姓劳作时穿的蓑衣,以多层稻草制作而成,具有避雨保暖的作用,由于制作成本较低,在百姓中普及度较高;还有古代书生的背的书箱上也有一个横出来的遮阳光和雨水的挡篷。
中国油纸伞历史悠久,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
(1)寓意多子多福。因“油纸”与“子”字音相近,特有此意。
(2)寓意节节高升。油纸伞的伞架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而竹一节一节生长,则有节节高升之意。
(3)寓意夫妻恩爱。这主要来自于大众熟知的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他们两人由伞相识,展开了一段背离世俗、刻骨铭心的爱情佳话。于是,油纸伞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4)消灾避邪。传说桐油有抵挡邪祟的作用,而油纸伞由桐油大面积铺就而成,自然也带有消灾避邪的作用。
伞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除遮阳避雨等实用功能之外的其他用途。第一、由于油纸伞寓意多子多福、夫妻恩爱,一些民间婚嫁中,有新娘打伞的习俗。第二、在许多戏曲、歌舞、杂技表演中,伞成为重要的道具。第三、油纸伞具有多种美好的寓意,也促使它成为送礼的一项重要选择。油纸伞,以其复杂且精巧的制作过程,以及被赋予的象征意义,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物件重要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