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近年来水灾频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

2021-10-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2
转发:0
评论:0
近日,山西多地大雨造成群众被困、山体坍塌。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从大禹治水开始,我国古代一直致力于对洪水的治理和预防,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古代洪水预警方式。一、水报预警清代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

  近日,山西多地大雨造成群众被困、山体坍塌。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大禹治水开始,我国古代一直致力于对洪水的治理和预防,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古代洪水预警方式。

  一、水报预警

近年来水灾频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

  清代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夫接应,逐县传到开封为止。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当时朝廷还规定,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对此,人们家喻户晓,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大都会自觉避让。

  二、羊报预警

近年来水灾频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

  古代,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予以通知,而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三、设立驿站

  近年来水灾频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

  元代时,朝廷还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警驿站。东北地区由于路况差,故设有狗站。原来,我国元代官方很重视发挥狗的作用,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我们现在聚餐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比如饭店、烧烤摊、火锅等等,这主要是基于现在美食的种类丰富,就餐的场所也发展的多种多样。那古代是怎样聚餐的呢,让小谱来为你解答吧。李白的一句著名的诗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形象的描绘了古人在酒桌上的肆意酣畅,也侧面体现了酒桌上友人间的亲密无间、放松畅快。朋友之间相聚在一起,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从大事到小事都可以享受时光。而且从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来看,古人有一种特有的仪式感,那么他们这种仪式感是什么呢?图源网络根据《周礼》记载,最早的饮食讲究其实要追溯到与上天的沟通。因为当年《周礼》明确记载了太庙牺牲,我们的食物需要贡献给神明,然后神明保佑我们昌盛不息。所以早在最开始的时候,饮食就带有一种文化色彩,而且还与懵懂时代的神明相沟通。等到后来,所谓对于神明的信仰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文明与礼仪的讲究。在古代,唐朝之前是没有椅子的,大家吃饭只能跪在地上,在一个比...
· 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
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中之题诗,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题写在壁中的诗,却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已碧纱笼之”情况。即使这样特殊保护,也无法使诗迹永远保存下来。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先父曾经对自己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亲自题写的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其三,...
· 大连火灾损伤严重,冬季火灾频发你知道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吗?
近期,大年发生火灾损伤严重。冬季由于气候干燥,是火灾的高发期,现代有烟雾报警器等各种防火措施,你知道古代是如何防火的吗?我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火灾防范经验,并且各朝各代对失火都制定了详细的刑法以惩罚火灾责任人、制约火灾的发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防火的。我国古代防火先民防火意识强历史上,先民对于防火具有相当强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十分注重防火。早在商周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易下经》就载:“象日:水在上,水大相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防患于未然的论述。为防火需要,当时就开始探索防火技术。在甘肃秦安大地弯大型建筑遗址,我们看到的5000年前的火灾现场遗址中那些未烧完的木柱上保存着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探索防火的技术。据《艺林汇考》载:我们的祖先春秋时代便“使用雄黄避火”。东汉时,“防患于未然”的论述进一步完整。《中鉴....
· 古代疫病高发,古人是如何如何消毒的?
古代常见的疫病有流感、鼠疫、天花、疟疾、霍乱等,疫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在古代致死率也很高。古人在尚未意识到“疾病”这一概念之前,都将疫病当做是上天的惩罚。但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古人也逐渐钻研出疫病的应对之策。小谱今天将要为大家介绍古人在消毒这一方面的发展,这在治疗疫病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图源网络古代的消毒主要可以分为日常消毒和疫病等特殊时期的消毒。古人杀菌消毒的意识很早就已经产生了。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的宾客在入城时,其车乘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不同的医术中记载着不同的消毒配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如逢大疫,备有太乙流金散,由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丹砂组成,晴天用布裹一刀圭(刀圭是古代量取药物的用具,一刀圭也形容少量),早上或晚上,放庭中烧,可以消毒防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艾草对消毒灭菌也有效果;张杲《医说》引《集验方》记载燃烧雄黄熏衣物...
· 古人教你如何过清明
清明节扫墓只是一个方面,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来想古人学习一下如何过好清明节。清明: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又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乾隆皇帝就曾下令制作年节专用瓷器,而到了道光时期特制,亦有烧造,其中就有一只粉彩清明诗意图碗(图1),碗心绘青花花卉图,外壁绘杏花开放之际,高士举伞问路,童子遥指田间村舍,恰合唐代诗人杜牧名诗《清明》之意旨。踏青: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清代大画家蒋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