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校有哪些类型?老师的薪酬一般是多少?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开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潮;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兴办太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完备。随着历朝历代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推崇,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我们现下的教育系统由公立和私立两种学校类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六种升学体系组成。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学校分为哪几种类型吗?古代的老师的薪资水平又有怎样的不同吗?让我来为你解答吧。
在古代社会,具有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有公学、私塾、义塾三大类。
公学的运转由国家财政或者地方财政支撑。例如太学、国子监等都是国家级的学校,属于最高学府,堪比现在的清华北大,不同的是,这些学校是培养贵族官员的地方,一般只有皇亲贵族、世家子弟能够入学。
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学的老师选拔标准也比较严格,一般举人或者进士才具有这个资格。明朝的公办大学国子监,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等级由上自下为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私塾是由富裕的家庭或者家族出资开办的,大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教学老师大多是秀才,其运营模式相当于现在一对多的家教。
义塾则是由富商、大家族或地方政府面向特定群体开办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学堂,它与私塾的区别在于它更多的是针对部分家庭贫困以至无法上学的孩子,且是免除学杂费的。
古代虽未有相关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但是成为一名老师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公办学校,例如国子监的老师是有编制的,属于吃“皇粮”。因此,被有声望的人举荐或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名次就成为获得公办学府教师资格的必要证书。
私塾和义塾的教师采用的是聘用制,由创办人在求职者中挑选学识和品德兼备之人,但光有此两点还是不够的。自古以来,都讲究多个人缘多条路,有关系才是王道,因此,名士、名师的举荐书也相当重要,它成为了古代文人求职的敲门砖。正式聘用之前还有考核期,有月考也有季考。通过考核之后才会受到聘用,一般聘期为一年,然后根据这一年里的表现决定是否继续聘用。
了解了古代学堂的类型以及教师的选拔,接下来就要关注到老师的工资了。古代教师的工资叫“束修”或“束修”,结算方式有3种:银钱、谷物、银钱+谷物。
据浙江山阴的徐氏宗族宗谱记载,义塾每年支付塾师工资50两银子,至于就餐,或老师自费,学校按照就读的学生数给予补助,或由学校提供柴米油盐菜蔬等,而这些钱皆由资助的公费里拨付。
公立学校教师,与官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的官秩,初为四百石,后升为六百石。四百石级别,每月的工资(俸禄)是50斛谷物,汉代50斛相当于今天1350斤,在当时属于大县县丞的工资水平,即副县级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副高职称。而涨工资后的六百石,则为70斛,约等于当时副市级干部郡丞的待遇。
至于私立学校,受赞助人资产多寡的影响,老师薪资水平具有一定差别。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部分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编制内老师。比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年薪高达几千两银子。
在古代,想要拥有择业的权利,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孙子兵法等书本知识,无论是入朝为官、参军为将,还是做个卖字卖画,卖序卖跋的自由职业者,都须得腹有诗书。如此,学堂、老师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