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高考移民”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9-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3
转发:0
评论:0
“高考移民”问题在古代中国产生了“高考”制度以后就随之出现了。当然,彼“高考”非此“高考”,它指的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开始,到1905年才被废止,是在古代中国绵延了1300多年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考试的标准而言,科举制度兼具开放性和公平性,但是有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因此存在着滋生“高考移民”的土壤。古代的“高考移民”被称为“冒籍”。那时候,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解试(地方州县一级的考试,解试通过者由公费解送到京城参加会试,所以称为“解试”),还是明清时期的乡试,都严格规定各州县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必须在原籍报考,不得越籍参加考试。而那些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地之籍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就是“冒籍”了。士子“冒籍”的行为,占用了所“冒”籍贯地区的考试名额指标,有违考试的公平,为历朝严令禁止。即便如此,很多考生为了考取功名,仍然不惜犯险,...

  “高考移民”问题在古代中国产生了“高考”制度以后就随之出现了。当然,彼“高考”非此“高考”,它指的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开始,到1905年才被废止,是在古代中国绵延了1300多年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考试的标准而言,科举制度兼具开放性和公平性,但是有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因此存在着滋生“高考移民”的土壤。

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高考移民”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的“高考移民”被称为“冒籍”。那时候,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解试(地方州县一级的考试,解试通过者由公费解送到京城参加会试,所以称为“解试”),还是明清时期的乡试 ,都严格规定各州县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必须在原籍报考,不得越籍参加考试。而那些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地之籍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就是“冒籍”了。士子“冒籍”的行为,占用了所“冒”籍贯地区的考试名额指标,有违考试的公平,为历朝严令禁止。即便如此,很多考生为了考取功名,仍然不惜犯险,因此“冒籍”行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直存在。

  唐宋“高考”︰京都地区考生优先

  唐代将隋代时还处于草创阶段的科举制给以完善,并且使之成为官员选拔的一个重要途径。唐代科举的选官途径主要有生徒、乡贡两种。生徒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的官办学馆学生中选拔。官办学馆学生大都是宗亲或官员子弟,因为身份早已清楚,所以不需要核查资格即可参加考试。

  宋代的科举考场

  乡贡则是由邻里、乡亲保举、推荐,把名字、年龄、地址、籍贯、家庭情况等重要数据写在牒子,即今天的个人履历上,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上报所属州县,称作“投牒自举”。解试的录用名额,是根据各地方州府户籍人数的多寡来进行分配的。由于各州府的人口多寡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都相差很大,相应的解额分配数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域分配非常不平衡。

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高考移民”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当时,都城长安与同州、华州等地的录取比例最大。在这些地方送选名单上列为前十名的,即使不能全部及第,一般也是十有七八及第,而其他地方能十有一二就不错了。首府地区录取及第的名额,经常与上百个郡的总名额相当。看来,今天北京高考的优惠政策和古代首府地区的优惠政策有些不谋而合!正是因为长安等地录取名额之多,所以在唐中期逐渐滋生了“冒籍”此地的风气。白居易曾通过“高考移民”成为进士。

  针对“冒籍”行为的日益泛滥,朝廷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遏制,制定了明确的严厉处罚规定,比如:一旦发现考生有“冒籍”行为,则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考生已考中,则取消其资格,然后再治罪,甚至使其终生不得参加科考。对那些没有尽到职责导致考生“冒籍”成功的官员,则会被降级;还实行了三人相保制度,即由应考的三位考生互相担保,保证这三人名实相符,无“冒籍”行为,一旦发现任何一人有冒名顶替或者身家不清等舞弊行为,则此三人都不得参加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考生违纪“冒籍”的行为。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还进一步扩大了考试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使宋代参加科考的士子数量激增。当时科举录取地域不平衡的状况也是极为明显。不管是北宋的首府开封府,还是南宋的首府临安府,分配到的解额动辄数百人,录取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地方。因此“冒籍”的发生与处理也和唐代相似。

  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高考移民”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外,自唐代以来,各府、路(“路”是宋代地方政府的一级)解试的时间不统一,有些考生在其本籍内没有考中,就利用府路之间考试的时间差,到他处“冒籍”考试。宋代朝廷为此则将统一了各府路解试的日期,从此根本上杜绝了这种钻漏子的行为。

  明清“高考”:“高考分区划线”

  自明代开始,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几乎成了入仕的必经之途,科举方法的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正是在明代,科举制开始了南北分卷制度。这一制度类似于今天的“高考分区划线”,其施行则是来自于明初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科考大案——“南北榜案”。

  此案的因由来自于一个低概率的事件,就是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一时间,舆论大哗,有关科场舞弊的传言风传,朝野震撼。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彻查此案,但结果令朱元璋瞠目结舌,整个考试过程公平、公正。朱元璋大为震怒,严惩与此案相关的各路官员,并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此案让明代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即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施行南北分卷制度,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到了清代,科举则进一步实行分省录取的制度,从从府、州、县学到乡试,各地都会分配一定数额,其数额按各地的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别。如果某地士民能够在战争期间守卫城池或捐输军饷,经奏准还可以增广其数额。这一时期还推行了官民分卷和商民分卷制度,以避免官员子弟和商籍子弟挤占普通考生的名额,这无疑进一步营造了相对公平的考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世纪骑士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骑士(Knight、Cavalier)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历史影响概述多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研究成果甚少,史家学者一般都将其作为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一个等级来研究。而西方学者认为,骑士制度不仅是一种全欧洲的机制,中世纪就是骑士时代,骑士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骑士制度具有一种影响整个时代的骑士文化与精神,直至十五世纪,骑士制度在宗教之后,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因此,骑士文化精神不仅是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中所关注的对象,而且也是欧洲军事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欧洲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732年查理·马特成为法兰克王国宫相,依靠斯克拉西亚中小地主出身的...
· 古代社会制度对姓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姓氏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变革,跟着小谱来了解社会制度与姓氏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我国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图腾为原型,最早发挥着姓氏的功能。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姓氏源于母系氏族。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图源网络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诸侯数量激增,各诸侯以分封地为姓,因此,我国的姓在周朝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且逐渐形成规模。周以前,姓氏作为贵族的特有标志,随着许多贵族的没落和更多贵族的崛起,宗法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姓氏的来...
· 古代的“高考移民”们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这厮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白居易不傻,决不会无缘无故以身试法,他之所以去安徽报考,一定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例如普通省份)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例如首都)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子。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
· 芈月对楚国的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楚国与齐国结盟,嬴驷很是担忧、芈月对楚国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历史上,都为了两国和谐,把自己的儿女作为筹码进行两国联姻,大家都知道魏国曾与秦国联姻,楚国也曾与秦国联姻,而且魏国公主是秦国的王后,楚国的公主是秦国最得宠的王妃,这一层特殊的关系,也让魏襄王觉得楚国更亲近一些。过一番斟酌,魏襄王最后决定派遺患施前往楚国,劝说楚怀王与魏国一同交好秦国楚怀王熊槐盛情接待了惠施。当惠施说出自己的来意时,楚怀王有些惊讶。毕竟他们是签了合纵书的,如果单方面与秦国交好,那就是不讲信誉了。惠施看出了熊槐的为难之处,便故意问道:“王上认为信誉与性命,哪一个更重要?”熊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性命!”说罢,他若有所思。既然自己都明白性命比信詟更重要,又何必坚守信誉而弃性命于不顾呢?更何况,如果没有了性命,也就谈不上信誉。所以,熊槐很快就放弃了自己...
· 商鞅变法变了什么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还不知道:商鞅变法变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的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并非王族大臣的外姓人,秦孝公能封他为左庶长,把行政大权都交托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秦孝公对于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他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执着信念。商鞅变法,对秦国现行体制作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上说,它主要包括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严刑酷法三个方面。奖励军功的首条措施就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条法令从根本上打破了贵族仗着自己和领导是亲戚就世世代代占有优势政治地位的局面,而是拿军功作为标准来分配金钱和利益。我们前面一再提到,秦国采取的不是分封制,根本没有形成一个世袭官位和权力的阶层。那些宗室贵族们,只可以继承个爵位,有个政治荣誉而已。当然,有总比没有强,一般的老百姓还是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