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具体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2021-08-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6
转发:0
评论:0
开始于隋朝,结束语清朝,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它究竟是怎样的制度?科举被西方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把读书、科考和做官统一起来,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开、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所以在一开始,不但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为读书人奋发学习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驱动力。3000多年前,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集权国家,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帝王们最为操心和头疼的事情。无论是世袭和举荐,它的公正性总不能令人信服,以至于官场结党营私、腐败舞弊之风盛行。直到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终于出现了,而推动这场变革的人,却是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并不好的皇帝隋炀帝杨广。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就是规定时间里举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试;而制科是皇帝临...

  开始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它究竟是怎样的制度?

  科举被西方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把读书、科考和做官统一起来,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开、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所以在一开始,不但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为读书人奋发学习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驱动力。

“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具体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3000 多年前,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集权国家,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帝王们最为操心和头疼的事情。无论是世袭和举荐,它的公正性总不能令人信服,以至于官场结党营私、腐败舞弊之风盛行。直到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终于出现了,而推动这场变革的人,却是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并不好的皇帝隋炀帝杨广。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就是规定时间里举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试;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考的科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到唐代时,唐太宗李世民取消了考试资格的限制,为普通百姓敞开了科举考试的大门。而在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方面作出重大改革的则是宋朝。

  从宋太宗开始,科举考试实行“糊名制度”,就是把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便于识别考生身份的部分封住或者裁去,考官也就无从知道自己笔下的卷子究竟是谁的了。后来,又发展到将考生的考卷重新眷录,用红笔抄一遍,称为“朱卷”,考官只能见到考生的“朱卷”,而见不到他的“墨卷”。为防止主考官舞弊,宋太宗又规定主考官在考前实行封闭,只要一接到任命,立即进考场隔离,连家人也不许见,这叫“入闱”。入闱一般要一个多月,直到考试公榜后才能解除隔离。

  “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具体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对科举制情有独钟,在他登基的第15个年头,将科举考试规则作为一项国策确立下来。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定型,基本上是一个三级考试。第一级是童试,没有功名的人要参加童试,通过童试以后能成为秀才,考取秀才以后再参加省里边的乡试,通过乡试,就可以成为举人。然后就是会试和殿试,会试考取的称为贡士,再去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考取的就是进士。

  凡是没有取得县学、府学学生资格的人,通称为童生,考试就称为童试。从获得学生资格到最终踏上殿试的台阶,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程。

  童生院试及格,名义上就成为国家学校的生员,通常称为“秀才"”,也叫“相公”。中了秀才,才算是进入了主流社会。这种人在当时还不能为官,但是在平常老百姓眼中是很受人尊重的一批人,到了大堂之上,可以不向县太爷磕头下跪。

  江南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贡院,清代中国的状元有一半以上是从这个考场里走出来的。

  江南乡试每三年一次,每一次要考三场,每一场是三天,共计是九天七夜,都在这儿号舍里度过。这个号舍相当于现在一顶轿子大,这样小的一个地方,白天考试,晚上睡觉,人只能蜷曲着身体躺着,非常艰苦。这些极为简陋的号舍完全敞开,前不遮阳后不挡风,简直和监狱的囚室差不了多少。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考生吃喝拉撒都要在号舍里。

  在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这间粪号里面放着一只粪桶,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老年人讲出恭为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什么样的流程?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
· 什么是“凶礼”?古代凶礼流程是什么样的?
古代凡事都以礼为基,尤其是祭祀之礼。古代十分重视祭祀的礼仪,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讲祭祀中的“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抗灾救患之礼。其礼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丧礼,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荒礼,是哀悼凶札,凶是指年谷不登,札是指疫病流行,亦称“札礼”,即天子和臣下以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同情;吊礼,即祸灾时应行的慰问礼仪;希礼,是指战败而丧失财物予以救援的礼仪;恤礼,是对遭寇乱的诸侯国派遣使者慰问、存恤。先秦以后,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表现近祖崇拜,对象是新丧的亲属,整个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从《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礼记·丧大记》记载了丧礼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人之将死到亲人守丧的整套礼仪:“君大夫彻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纷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这是人将要死亡时必须改寝和更衣的规定。“始卒,主人...
· 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盛名?
科举是历朝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始创于隋朝(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达到顶峰(1905年),于清朝末年废除,总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又有什么样的盛名呢?一、考试流程以顶峰时期的明清为例,考试流程共分四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规定格式为八股文,解释以《四书集注》为准。童试童试又称院试、郡试、道试,属于入学考试,参加童试的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由提学官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全部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类似于现在的入学考试。乡试明清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八月的秋天举行,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秋闱”。主考官由皇帝钦点委派,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唐朝科举是怎么运行的其中具体的运转方式是什么样的
唐朝科举是怎么运行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隋朝统一天下,很快为唐取代。人们经常说强汉盛唐,中国历史上的不错时期之一唐能够在历史留下深刻印记,除了经济就是政治、文化比较强。唐朝的科举将政治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造就了诸多国家管理人才。这项制度,此后一直延续至清朝。隋朝时间很短,按照历史事实而言,科举在唐比较完善了。唐之前的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重视士族,阻碍了国家发现人才。唐朝确立了“杯碟自列”的科举制度。即个人想要为政府做事,既不要地方官员察举,更需要九品中正评定,由个人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对于报名范围的限制,唐延续了汉代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商人或手工业者不得报名,再有就是不能有过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地方官也没有初选的职责,只要报名,都可以参加尚书礼部的考试。考试及格,就是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就有...
·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一、巩固殿试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