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古代帝王的陵墓建成了一座山?
在我们已知的古代帝王陵墓中,曹操的墓是很难找到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归根于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建造风格了。
魏晋南北朝-南朝
汉代灭亡之后,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但是马上发生了十六国大乱。从此,国家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而他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象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入盗掘,所以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了把墓室隐蔽起来,让人难以寻找,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埋葬后,再用土填上,使与两山一样高。把一个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资,是不难想象的。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国家正处于大混站中,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是被臣下刘裕所废,后来有被其所杀。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就是这个亡国的皇帝陵,竟如此挥霍财力。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
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北朝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室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因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因此这一-时 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娘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