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叫“嬴政”还是“赵政”,探索秦国国君的姓氏之谜
上过历史课的人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局面。
既然我们已知的事实是秦始皇姓赢,为什么还有秦始皇姓赵一说呢?
史记原文中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当时秦始皇的父亲公孙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回国后改名“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秦始皇,年底,秦国进攻邯郸,一直打到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邯郸岌岌可危,赵国想杀死异人,吕不韦和异人设计逃走,只留下2岁的秦始皇和母亲赵姬。
赵国要杀赵姬和她的儿子,赵姬带着儿子藏在娘家避难,逃过一劫。为了掩人耳目,把秦始皇姓赵氏,叫“赵政”,这显然是用姥姥家的“赵氏”身份做掩护!六年后,公元前251年,秦、赵议和,赵姬才和儿子赵政被送到秦国。
赵政回国后被立为太子,叫“太子政”,即位为王后叫“秦王政”!再也没有用“赵政”这个名字。
所以,秦始皇叫“赵政”的说法就源于此。原则上说,这只是为了避祸取得假姓。
古代姓氏和现在不一样,“姓”和“氏”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姓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的,只有宗主一族才能祭祀祖先,享用祖先的“姓”,换言之,只有秦国国君才能用“赢”姓!
氏就不一样了,从宗族主支分出的分支,往往要改用“氏”,“氏”的来源很多,有的以国号或者地名为氏,如赵、魏、韩等等。有的以官名为氏,如:司马、司徒等等。还有其他一些来源。
一般情况下,国君不需要用“氏”,只有“姓”,因此,国君的儿子,只叫“公子××”,国君的孙子,只叫“公孙××”,如果有了官职,往往称呼其“官名+名”,后来就可能用官名为氏。
如果有了封地或者食邑,就以地名为氏,国君的后代,传了几代后,往往都要另立门户,都要有“氏”,以此和“姓”区别。
姓和氏的不同,也导致我们在研究古人姓氏的时候出现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