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

2020-05-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19
转发:1
评论:0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瓦屑坝村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

瓦屑坝村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古渡遗址,却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翻开历史,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壮丽的情景,也目睹了移民们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600多年,年间久远,移民后裔早已不晓得祖先的原籍。但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口口相传,瓦屑坝被牢记住了,祖先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瓦屑坝成了很多流散各地寻根人的根。

壮丽的瓦屑坝大移民

“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是江西瓦屑坝吗?'”“是呀!你怎么知道?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发生在安徽老少一辈之间的真实对话。

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

明朝建国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同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当地人吴宏、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当时,正值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达210万人。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这就是瓦屑坝移民,是洪武驱散的重要部分。

这次移民,是明朝庭的专制措施,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明朝庭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

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坝了。而江西的赣语流向这里形成了赣语怀岳片,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

历史的只言片语

关于瓦屑坝原有的风貌,已难以考证,在鄱阳湖畔的遗址中,也只留下了历史的只言片语。

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砾坝、瓦西坝、瓦峡坝、瓦集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西”与“屑”的方言读音相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可能是“瓦屑坝”的误传或别写。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这里还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家宫殿。

走在瓦屑坝遗址的小路上,脚下全是白色或青色的瓷片。据当地村民介绍,整个坝上和村庄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在西汉时期,这一带是烧陶制瓦的繁华工业区。

有学者学者多次来到瓦屑坝考察,在这里发现了多处马蹄窑和龙窑。瓦屑坝原是繁华的陶瓷工业区,后因黄巢起义,战火四起,烧陶制瓷的匠人去了姑苏、浮梁,这里才衰落了。连绵10公里的瓦屑陶片,就是历史的遗证。

家在此处,根在何方?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是片言只语,以致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而家谱、族谱的记载,则成为人们研究移民流向的一个重要依据。族谱是后人记载世系及世系中人物的谱籍。撰修者根据其祖辈的传说,写清其姓氏先祖及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即所谓“根”。

怀宁《吴氏宗谱》载:吴氏堂号“崇让堂”,“始迁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季兵乱,渡江来居怀宁大丰乡”。卷一总系中明确记载:“寿一公原籍江西饶州鄱阳瓦屑坝。”

安徽人和湖北人,为什么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

《肥西县志》记载(摘选):周老圩《周氏宗谱》“始祖兴旺公由江右之瓦屑坝迁肥,至于琼公已十世矣。”丰乐镇《唐氏宗谱》、山南镇《唐氏家乘》“始祖辉公之子德润、德宪两公,自江西瓦砾坝迁于肥南张家市。”官亭镇夏祠堂村《夏氏宗谱》“一世祖福公,本江西句容镇瓦屑坝人氏,自明洪武二年骑白牛渡江,定居合肥西乡官亭西阡。”等 。

很多地方的移民族谱都有类似的记载,瓦屑坝移民流向安徽的主要分布在:合肥、凤阳、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含岳西县)、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青阳、六安、寿县、黟县、舒城、滁州、望江、东至、芜湖、含山、巢湖等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项氏江西瓦屑坝寻根资料
项氏江西瓦屑坝寻根资料多支《项氏宗谱》记载先祖来源于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徽、湖北、湖南等目的地。这些被安排的移民,基本都是鄱阳周边饶州府人士。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饶州府,改属江西行省。府治: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辖: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安仁(今江西省余江县)三县,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浮粱(今江西省浮梁县)、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三州。查江西彭泽、鄱阳《辽西项氏宗谱》其第一先祖,埙公,生于宋嘉定十五年,宋理宗宝佑间进士,授怀宁县令,抵任因疾病解组道经彭泽,而居彭泽八都石壁山,据彭泽鄱阳宗谱记载,埙公为婺源明远公支下十三世。埙公生二子,长月坦,居彭泽;次月鉴,字均明,号朗山,生宋理宗宝佑三年...
·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江西瓦屑坝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江西瓦屑坝1991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是江西瓦屑坝吗?""是呀!你怎么知道?"老人激动起来,"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像其他实例一样,老人的话证实了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桐城、宿松、潜山、怀宁等安庆市的属县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坝移民的后裔。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
· 梦中的瓦屑坝
梦中的瓦屑坝好几次,听父亲说,我们是从江西迁来的。当时没怎么在意。但是冥冥之中,好象有什么量,促使我知道这一段先人的历史。冥冥之中,让我知道了瓦屑(西)坝。瓦屑坝,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名,它让我们的先祖魂牵梦萦;瓦屑坝,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我远去的故乡。长辈们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三洗"河南,杀的豫南10里无人烟,特别是固始南部和商城全境,几乎是百里无鸡鸣,山川遍野,荆棘丛生。有一年春天,康熙皇帝突然派兵将我的祖先和其它姓氏的人们驱赶到鄱阳湖畔的瓦西坝上,等候的大船已扬起了风帆,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祖先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入淮河,再入史河,终于有一天,河水成溪流,大船驶入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境内后再也开不动了,人们被驱赶下船,迎接的官兵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将移民们分别安插在荒芜的土地上,插草为标,圈地为家。瓦西坝是这些移民对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
·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十:江西瓦屑坝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瓦屑坝胡氏宗祠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
· 鄱阳县瓦屑坝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基本内容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南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是“洪武赶散”的一部分。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庆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瓦屑坝。2地点简介瓦屑坝,今属上海市波阳县莲湖乡,地处鄱阳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鄱阳)地区的外埠,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3移民过程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