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失误太多自毁江山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5
转发:0
评论:0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失误太多自毁江山,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何失败?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身为长辈的朱棣最终胜出。

  朱棣能够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决策、用人、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顺讨逆的优势逐渐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错,知己知彼,进退有方,胜利属于他是迟早的事情。另外,朱棣的运气比对方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风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难怪朱棣自己说:“此天授,非人力也。

  朱允炆失误之一:

  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

  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对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惧”。

  朱允炆失误之二:

  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

  吏部官员高巍对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见,他上书朱允炆,称:“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不法,违犯朝制,不削则朝廷纪纲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盖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不削之削也。”

  高巍提到的贾谊、晁错、主父偃均为西汉人。汉初同姓王势力强大,贾谊建议汉文帝把大国分为小国,晁错屡次向汉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汉景帝时,吴王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景帝用晁错之策,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诸王虽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并未采用削藩措施,而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并封其子弟为列侯。推恩诏下后,诸侯王纷纷请求把土地分给子弟,西汉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这样基本解决了。

  高巍劝朱允炆“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与卓敬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解决明初藩王强大难制问题的良策。但朱允炆优柔寡断,“嘉之而不能用”。他坚决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烧到燕王朱棣身上。

  朱允炆失误之三:

  讲仁义重蹈宋襄公覆辙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朱允炆决定出兵伐燕,并布告天下。他任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以附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率师三十万北伐。又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使盛庸、平安等分道并进。当时朱允炆方锐意文治,每天与学士方孝孺等人讨论周官法度,把军事决策权交给齐泰、黄子澄二人。在部队出发前,朱允炆告诫将士:“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诸将不得伤害燕王,相信是真心之言。但他没想到这句圣旨直接关系到这场战争的胜败。俗语说,擒贼先擒王,只有消灭了敌人的首领,才能彻底战胜敌人。燕王以逆犯顺,全靠他个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难之师”便失去了灵魂,燕军便会不战自溃。朱允炆在将士出征前说出这样的话,给朱棣提供了保护伞,使将士面对朱棣时不敢放手一搏。

  在长达数年的战争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虽然“濒于危者数”,但明军诸将“莫敢加刃”。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之战中,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燕师败退时朱棣独自一人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战中,朱棣竟然在对方阵地中野宿,被明军发现后又穿营而过,而官军将士“莫敢一矢相加遗”,眼睁睁地看着朱棣扬长而去。

  春秋时期,宋襄公用仁义道德指导战争,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战中坐失战机,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义”的。朱允炆不懂得战争的规律,在关键时刻讲仁义,重蹈宋襄公的覆辙,最终被朱棣打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会失败?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建文改制”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黄子澄、齐泰(尤其是黄子澄)不仅在军国大事上谋国不臧,而且还把持朝权,败坏政治。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当时无论在野还是在朝,士大夫们都切注视着这次皇位更迭。如前所述,方孝孺、张紞、陈迪、董伦等在蜀滇为官,相当于在野,他们对朱允炆的人格、习性熟知已久,欢迎建文即位;而黄子澄、齐泰、耿炳文、徐辉祖等朱元璋在晚年就颇为瞩意的在朝顾命大臣,也自忖可在新朝大展身手。至于真正的在野者,如解缙、刘璟,也对建文之立,翘首以盼,渴盼仕途命运之转机。其实,建文朝内部的派系分野和斗争深刻地影响着建文朝政局,应当予以更多的重视。王绅《继志斋集》有《上吏部书》云:然而位过于器而器愧于位者有之,至于职小于才而才浮于职者何限,亦有才品相丁而所任非其所长、所职非其所事者。是知当时朝...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究竟去哪儿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建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着力培养这位接班人,然而,朱标却不争气,年纪轻轻便病逝了。朱标死后,立谁为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嫡长子已死,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儿子中挑选出一位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太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除了长子朱标病逝,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都早逝了,四皇子朱棣竟然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再加上朱棣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按理说朱棣是太子的最有力人选。然而,朱元璋太爱嫡长子朱标了,在爱屋及乌下,他决心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于是力排众议,改立朱允炆为太子。对于朱元璋的举劝,朱棣当然不满,只是城府极深的他没有表露出来罢了。据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朱元璋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脱口而出吟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谢贵,并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周边地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开始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开始之时,朱棣一方是几乎不被人看好的。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还没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然而四年后,结果却出乎意料。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败给了藩王朱棣,丢了皇位不说还落得个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败,存在着偶然,但究其真正原因还是某些必然因素造成的。1.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恶果:朝中无人。朱棣起兵靖难之时,朱允炆便惊奇地发现,朝中几乎已无可用之将。以至于在后来的四年中,朝廷大军先是由老将耿炳文统帅,然后是饭桶李景隆,再后来是...
· 朱棣为何要发动靖难之役?明朝靖难之役简介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余皆废为庶人。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
·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战役,燕王朱棣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政权登上皇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朱允炆温文尔雅,宽和孝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梦想着实行理想主义中的仁政。但他实际上毫无国政经验,又缺乏坚韧性格。此时,朱元璋分封的25位藩王雄踞一方,俨然是当地土皇帝,对刚继位的建文帝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建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儒家学者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激进的削藩政策,使藩王们受到威胁。建文帝先后削去了周,齐,湘,代,岷五代亲王,他们或被软禁或是自焚而死,藩王和朝廷的关系开始决裂。建文元年(1399年),当削藩的刀子即将动到燕王朱棣的头上时,朱棣先发制人起兵反抗。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的另一个主角,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长期统帅雄兵,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在北方军队中威望渐盛,一跃成为当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