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隋朝败局已定的前兆:张须陀身殒的荥阳一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7
转发:0
评论:0
隋朝败局已定的前兆:张须陀身殒的荥阳一战,这时候,瓦岗军出现已经五年了。五年里,瓦岗军象滚雪球一样,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接

这时候,瓦岗军出现已经五年了。五年里,瓦岗军象滚雪球一样,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接近两万人。这么多人的吃饭是个大问题,即使按每个士兵每天一斤粮食,一个月下来也需要两三百吨。瓦岗军没有根据地,粮食供应全部靠抢。抢虽说是很容易,但问题是时间久了,抢源逐渐枯竭,抢无可抢了。

那个时候军队没有信仰目标,没有纲领宗旨,参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两万人其实都是靠粮食这个粘合剂凝在一块的,要是哪一天断了粮,这些“有粮便是娘”的士兵会立即作鸟兽散的。而瓦岗没有粮食储存基地,都是现抢现吃。这种情形要是遇到官军大规模封锁围剿,马上会不战自乱。

这个问题翟让也很烦,但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走一步算一步,抢一斤,吃十两。

李密有办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视局面,李密向翟让提出攻打附近的荥阳郡,抢夺隋朝粮仓。积聚粮草,休整军队,伺机图谋天下。

荥阳郡在瓦岗寨南边,是一个商旅众多、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李渊曾经在此当过太守,现任太守也是杨氏亲王----郇王杨庆,可见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翟让听从了李密的建议,率军首先打下了荥阳北面的金堤关,然后挟胜军兵威,接连拿下了附近的好几座县城,最后剑锋直指荥阳郡。

郇王杨庆是来享受中原美食和美女的,他哪会指挥冲锋陷阵呢?荥阳郡的政府军被瓦岗军打得稀里哗啦。

为了对付瓦岗军,杨广抛出了一张王牌,将张须陀调任荥阳郡通守。张须陀本来在齐郡(今山东临淄)任职,是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齐郡离荥阳并不近,从那么远的山东把一个萝卜拔出来再栽到河南,一方面说明张须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此时的杨广手上的牌已经不多了。

张须陀是张狠牌。如果把当时的隋朝比作一副扑克牌,杨广是大王,皇后是小王,而张须陀和李渊都属于A。和A的外形一样,张须陀就是一把尖刀,任何一支农民军都难敌其锋。

翟让和张须陀是老到掐不动的老对手了。《张须陀传》中说他“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

和一个人摔了三十次跤,没有一次不被对方摔倒,这是什么感觉?算屡战屡败还算是屡败屡战?反正,姓翟的是被姓张的打怕了。在张须陀面前,翟让成了“翟让让”,一见张须陀就自动让开。别怪翟让无能,确实是张须陀这块“超能皂”太能,他把很多农民军首领都打成了“叠音名”:王薄打成了“王躲躲”、郭方预打成了“郭跑跑”、裴长才打成了“裴逃逃”,最厉害的是左孝友,他硬是被打成了“左缚缚”------几万军队被张须陀围在山中,只好自缚请降。

翟让听说张须陀来到荥阳,当时就条件反射,吓得收拾家伙就要撤军避让。

李密安慰他说:“张须陀有什么好怕的。他有勇无谋,军队又屡次取胜,既骄傲又凶狠,我保证一仗就能把他擒住。”

李密也真敢吹(有可能是用大话给翟让壮胆)。张须陀并非一介大老粗武夫,而是有勇有谋,他的战斗经历完全可以用现代手法拍摄出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不过,情有可原。古代人打仗时好像都喜欢吹。不管打得过打不过,上来先吹个饱。两军对垒,阵前单挑的两个人都会问一句:来者报上名来,本将刀下不杀无名之鬼!有的人刚一问完,就被对方给砍了。但是这一次,李密确实吹出了名堂:张须陀真成了他的刀下有名之鬼!

在李密的劝说和坚持下,翟让只得硬着头皮率兵应战。李密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他在荥阳东北十几里外的大海寺树林里埋伏了一千多个精壮士兵,寻机偷袭张须陀。

张须陀一向看不起翟让,他将两万多军队排成方阵排山倒海般压过去。没多久,翟让就承受不住了,他按照李密的战前部署,向大海寺方向败退。这种情景对张须陀来说太正常了,他见过太多次翟让逃跑的身影,连他逃跑时背影挺不挺、屁股歪不歪都一清二楚。他当然不想放过这次机会,带领士兵紧追不舍。

过了大海寺以后,路越来越窄,树越来越多。这样的险要地形也没能让张须陀警觉,因为他太拿寨主不当干部了。他不会想到,还有个叫李密的人正秘密埋伏在前方。正是貌不惊人的黑小子,将他这张“A”打得晕头“转向”,变成了刀口朝下、空空荡荡的“V”。

当张须陀的部队不成阵形地追过来时,躲在树林中的李密指挥伏兵突然冲出,将其队伍拦腰截断进行掩杀。同时,翟让又挥军返回厮杀,徐世勣、王伯当也从不同方向包抄过来,将张须陀团团围住。张须陀没想到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瓦岗军,急忙端正态度组织抵抗。他挥刀左砍右刺,很快便突破重围。可是,当他发现还有许多部下被围在里面时,立即跳上马背又转身杀进战场实施营救。

就这样,他以过人的勇武在万众之中四进四出,救出了很多士兵,而自己却坚决不下战场,最终力竭战死。

张须陀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好首长,无怨无悔拿自己的命去换士兵的命。上级领导纯粹为救下级士卒生命主动献身的,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凤毛麟角(近现代除外),张须陀凭此事迹,完全可以当选公元616年“感动隋国”年度十大人物。在他死后,他所部士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诗同样适用于形容封建社会的张须陀。张须陀的死亡,在隋朝军政界相当于发生了一场地震。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相同的感觉:这样一位早就铸就不败金身的名将竟然阵亡于造反军之手,那我们还凭什么去打呀?

精神上的恐惧和认输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绝症,精神在,梦就在。现在流行的一句口号“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在滑县的瓦岗军面前,有什么滑不掉呢?对张须陀来说,这是他的滑铁卢,一滑足成千古恨。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张须陀不死,河南的瓦岗军绝没有机会壮大到后来的超霸程度,而且很有可能随着张须陀的重点打击而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结局。果真如此,隋朝历史将会发生很多未知的变化。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后世很多读隋唐史的人都对张须陀的死啧啧惋惜,因为他死得太偶然了。由于他的极度轻敌,才造就了瓦岗军战史上著名的“荥阳大捷”,客观地说,李密这一仗胜得侥幸。

荥阳一战名动当时,流传千古。就因为两个才情满满的男人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生死战斗,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大海寺变成了旅游胜地。从这个方面讲,张须陀死得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须陀简介隋朝时期大将齐郡通守张须陀生平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弘农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市)人,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其所部士兵得知死讯,连哭数日不止。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隋书·张须陀列传》)。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功被授仪同,赐物三百段。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为齐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丞。时值隋...
· 隋朝武将张须陀有何成就?张须陀怎么死的
张须陀简介上提到张须陀生于公元65年,是隋朝著名的武将。张须陀字果,祖籍在弘农即今天的河南灵宝,但是他的墓志铭上称张须陀是南阳西郡人。公元616年,张须陀被瓦岗军打败,下马战死在沙场,享年五十二岁,其部下听到张须陀去世的消息后都悲痛不已。张须陀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而且智勇双全。在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昆州的刺史和羌族的首领一起举兵反隋,张须陀和史万岁前去,因战功卓越,张须陀被封为仪同,还被赏赐了三百段布匹。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但是隋炀帝的弟弟杨谅并不服杨广,于是在并州即今天的太原西南附近起兵造反,张须陀和道行军的总管杨素前去,凯旋后被升为开府。公元610年,张须陀担任齐郡丞。因为当时隋炀帝对高句丽用,所以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很多百姓都失业了,很多地方还出现饥荒的现象。张须陀看到百姓深受其苦,便私自开仓救济灾民,后来隋炀帝得知后,不仅没有怪罪张须陀,还升了张须陀的官。公元6...
· 张须陀
生平少年时从史万岁讨西爨,因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隋炀帝继位后,汉王杨谅在并州作乱,张须陀从杨素平乱,加开府。大业六年(610年),担任齐郡(今山东济南)丞。此时隋炀帝准备第一次征高句丽的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逢荒年,谷米价格飞涨,张须陀欲开仓赈给,属下都说:“须等待朝廷诏敕,不可擅自赈灾。”张须陀说:“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于是先开仓而后上状,炀帝得知后,并不怪罪。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起事,自称“知事郎”。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官军前去征讨,败多胜少。张须陀发兵平乱,王薄引军向南,转掠鲁郡(今山东兖州)。张须陀尾随其至岱山之下。王薄自持以往得胜容易没有防备。张须陀选军中精锐,出其不意击之,将王薄击溃,乘胜斩首数千级。王薄收合亡散只得万余人,被迫向北渡河逃亡。张须陀追击至临邑(今济南市北)又...
· 隋朝著名将领张须陀真的从未打过败仗吗?
张须陀简介上提到张须陀生于公元65年,是隋朝著名的武将。张须陀字果,祖籍在弘农即今天的河南灵宝,但是他的墓志铭上称张须陀是南阳西郡人。公元616年,张须陀被瓦岗军打败,下马战死在沙场,享年五十二岁,其部下听到张须陀去世的消息后都悲痛不已。图片来源于网络张须陀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而且智勇双全。在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昆州的刺史和羌族的首领一起举兵反隋,张须陀和史万岁前去,因战功卓越,张须陀被封为仪同,还被赏赐了三百段布匹。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但是隋炀帝的弟弟杨谅并不服杨广,于是在并州即今天的太原西南附近起兵造反,张须陀和道行军的总管杨素前去,凯旋后被升为开府。公元610年,张须陀担任齐郡丞。因为当时隋炀帝对高句丽用,所以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很多百姓都失业了,很多地方还出现饥荒的现象。张须陀看到百姓深受其苦,便私自开仓救济灾民,后来隋炀帝得知后,不仅没有怪罪张须陀,还升了张须...
· 隋朝名将张须陀:平定隋末农民起义的绝对中坚
张须陀(566年-616年),字果,南阳西鄂人。性刚烈,有勇略,少年时从史万岁讨西爨,因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隋炀帝继位后,汉王杨谅在并州作乱,张须陀从杨素平乱,加开府。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担任齐郡(今山东济南)丞。此时隋炀帝准备第一次征高句丽的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逢荒年,谷米价格飞涨,张须陀欲开仓赈给,属下都说:“须等待朝廷诏敕,不可擅自赈灾。”张须陀说:“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于是先开仓而后上状,炀帝得知后,并不怪罪。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起事,自称“知事郎”。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官军前去征讨,败多胜少。张须陀发兵平乱,王薄引军向南,转掠鲁郡。张须陀尾随其至岱山之下。王薄自持以往得胜容易没有防备。张须陀选军中精锐,出其不意击之,将王薄击溃,乘胜斩首数千级。王薄收合亡散只得万余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