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 为何全民都怪罪赵括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为何全民都怪罪赵括,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而最终战败,被后人称为纸上谈兵。

  作为统帅,赵括有一定的责任,但这场战争的失利,真的全怪赵括一人么?

  一、赵括其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第一次在当时的战国军事圈露脸,是跟着他爹一起去打齐国时候的事。

  当时赵军攻打齐国麦丘城,久攻不下。见赵奢很苦闷,赵括就说,我们围困麦丘多时,城中缺粮,不如我们给麦丘城里扔粮食。赵奢采用赵括的方法,没过几日城内人民起义,麦丘不攻自破。自此之后,战国军事圈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从这件事明显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个鲁莽的人。他打仗是动脑子、玩谋略的。

  二、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开始之初,赵军秦军对峙长平。双方都很难受,谁也打不过谁。这个消耗战的制定者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起初指挥赵军正面对战秦军时,吃了几场败仗。发现自己指挥赵军在正面战场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双方对峙的上党地区,离赵国本土近,离秦国远。所以采取了持久消耗战。结果是双方的后勤供给都难受,当然秦国要比赵国难受的多。

  这样拖下去的结果,至少是秦国退兵。

 

  可是秦国的间谍机构是当时战国出了名的(相当与今天的FBI)。在赵国境内到处散布谣言,终于使得赵王改变了想法,换下廉颇。接任主帅的,自然就是年轻气盛的赵括。赵括接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部署,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

  结果起初秦军大将王龁(he),被这个新人赵括打得十分狼狈。损兵折将,一路后撤。当秦国知道赵国已经更换大将后,急忙派名将白起秘密接管秦国大军。后来战事才发生逆转。两军对垒,白起算是老油条了,毕竟棋高一着。虽然后来赵军被围,但若是决战,秦军胜算也不大。白起的策略和廉颇一样——拖。赵军因粮道被断,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赵括为挽回局势做了三件事:突围(分路突围,找人假扮自己,很高明),刺杀(伤到了白起,但不致命),诈降(几近成功,被白起看破)。也许是天意,都没有成功。最终赵国几十万降兵被坑杀。

  三、悲情将军

  很多人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这话的意思是说其没什么真才实学,就会吹吹牛b,而指挥上的骄傲和自负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可事实是赵括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也有过实战经验的将领。而且最终是败在了百战名将白起手下,并不是败给了常败将军李景隆,所以不丢人。

  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担任随后的邯郸之战的指挥官。并指出:“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所谓“国内空”是廉颇的杰作,而“士卒损伤过半”则是赵括的战绩。而随后邯郸之战的结果与白起所料无差。

  如果真要给长平之战的失败找一个罪魁祸首,恐怕非当时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莫属了。换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将,而是改变整个作战的策略。反守为攻想必是彼时赵国既定的大政方针,非廉颇赵括所能左右。

  面对白起,赵括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所做的已经够好。后世实在不该再去挖苦和讽刺这样一位年轻的悲情将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神白起为什么必须坑杀40万赵国降卒?
战国有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秦国名将白起排名第一。白起有多牛逼?他一生指挥大大小小70多场战役,竟然没有一场败仗。拿破仑多厉害的人,还吃过一次滑铁卢;彭德怀多善战的人,还打过4次败仗。而白起干过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军队,并将俘虏的40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只放了240个年纪小的降卒回去报信。4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放在现在,也是差不多一个县的总人口。放到战国时代,基本上就是一个国家青壮年的总数。一下子就将敌人青壮年杀完,白起真够狠、够残忍。那么,白起为什么要杀掉这40万赵国降卒?司马迁在《史记》中简单地说了白起杀40万赵国降卒的原因,是“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秦国军队无法将赵国降卒驯服时,这一支庞大的投降部队,就如一颗定时炸弹,迟早都会引发。此外,还有三条原因,导致白起必须杀掉这40万赵国降卒。一、这是...
· 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将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呢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韩桓惠王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一、长平之战赵国名将廉颇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秦军统帅白起,战功赫赫,从无败绩。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图1长平之战决战图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自相残杀,溃不成军。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最后,赵括亲率...
· 赵括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生平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代颇为将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
· 揭秘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究竟是真是假
白起是军事上的天才,能为秦国霸业创下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正因为白起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立下汗马功劳,也导致白起有“人屠”、“杀神”的称号。下面我们具体来讲讲,白起为什么叫作“杀神”。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起,又称公孙起,芈氏族人。战国时期是秦国郿人。在军事上有独特的天赋,善于用人,为秦昭王办事——征战六国。一生杀敌无数擅长歼灭战,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最开始,白起在和韩魏联军对打的时候,率领将士,改变以往的行军策略,采用小部队吸引敌人,主力军在包抄敌人最后在伊阙之战中大获全胜,斩杀联军二十四万余人,这一站,使白起一战成名。之后,白起便更受重用。白起带领部队在征战六国中更加勇猛。在长平之战中,更是以少胜多,不仅坑杀赵国四十余万的兵卒,更是使赵国从此没落。对待楚国也是,在战场上大败楚国,使楚国也丧失兵斗之力。白起不但在战场上能够英勇杀敌,在战略部署上更是能够得心应手,运筹帷幄。他的作战指挥,,完全可以代...
·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
这几天小编总是夜读史书,有意无意地就发现了这么一个事实。所谓历史,简直就是一部人类史,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这么说可能有点激进,但是细细想来,这种说法也确实有那么一两分道理。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刚刚读到的一段历史故事以及自己的一点感慨。说了这么一大段开场白,再回头看看本文的题目,想必各位差不多就明白小编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了吧?没错,小编要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历史最大的一场悲剧件——白起杀降!先来看一看事件的当事人是怎么看待他干的这件事的。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白起这个战国时代最狠的屠夫,临死前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原来白起在打完长平之战后,就逐渐受到了他的主子秦王和他的顶头上司范雎的忌恨,最后被秦王罢官。在白起被逐出咸阳,走到杜邮这个地方时,秦王派使者追上他,赐给他一把剑要求他自尽。在自尽前,白起说了上面那一段话。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