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坐拥良将的赵国为何会败如此惨烈?
战争有胜有负,在战国那个互相征伐的年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吞并六国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对韩用兵时就已经险些灭了韩国,在对赵的作战中,实力原本不弱的赵国也感到了强大的恐惧。而让赵国人恐惧的源头正是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将士数十万。赵国也有不少名将坐镇,为何会在长平之战败得如此惨烈呢?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后人都把责任推在了赵括的身上,认为是他骄傲轻敌,才会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但是这其中有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赵王。
在这场战争中,赵孝成王远没有赵惠文王的远见卓识,作战指挥十分冒进,根本无视秦国强盛而赵国势弱的战斗形势,一味地求胜,所以在廉颇固守不出的时候,非常生气。
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交锋数次,赵军都失利了。秦强赵弱,赵军失利很正常,廉颇深知这一点。而赵军有一点优势,就是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完全可以以逸待劳。
秦军虽然强悍,但是他们深入赵国作战,千里远征必须速战才能解决军需难调动的问题。如果能抗住秦军的攻势,等待士气衰落,进攻疲软之际,就是赵军转机出现的时候。
但是赵王看不到这一点,反而认为廉颇不出战是因为廉颇胆怯,君王不信主将,主将就算有天大的谋算,也难以成行,因为君王只看得到结果。赵军失利,赵王急得恨不能自己上,于是有臣子提议跟秦国议和。这一议和彻底把赵国陷入在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赵国臣子虞卿就认为跟秦国议和是很难的。因为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走上了征伐之路,每一战都带着不死不休的势头,与赵国一战也是下了决心的,绝不会因为金银珠宝或者一城一地就放弃攻赵,如果真的是这样,想要和秦国议和是非常难的。与其如此,不如和楚、魏结盟,采用合纵的方式一起对抗秦国,这样休战才有可能。
结果赵王不听,非要跟秦国议和。这是赵王干的第二件蠢事。秦国要打赵国的决心正如虞卿所预料的那般十分坚定个,为了防止赵国和其他国家合纵,秦国假意打赢了议和,同时使用离间计,让赵王认为秦军惧怕的是赵括,于是赵王中计换回廉颇,调赵括为主将。这是赵王干的第三件蠢事。
赵括年轻气盛,遵照赵王旨意强攻,于是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被分割包围起来,数十万赵国将士被围歼,赵括难以突围,最后被乱箭射死。
秦军大获全胜,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赵国数十万将士的伤亡让赵国骤然陷入虚弱的状态,再也不复和秦国对抗的实力了。尽管赵国坐拥良将,朝中也有蔺相如、虞卿这样的人才,但是赵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以致赵国遭此惨败,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