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玉璧围城: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4
转发:0
评论:0
玉璧围城: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南北朝时代北魏末年,戍边北方六镇的鲜卑将士和族人,不满北魏汉化后自身日益没落

  南北朝时代北魏末年,戍边北方六镇的鲜卑将士和族人,不满北魏汉化后自身日益没落边缘,遂联合发动起义,北魏境内各族军民纷纷起兵响应。

  东西魏北方争霸

  在这场大叛乱之中,六镇之怀朔镇出身的高欢趁势崛起,将起义的二十多万兵民收为己用。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东魏正式建立。次年,出身六镇之武川镇的宇文泰,拥立元宝炬建立西魏。北魏亡国后,两位皇室后裔贵为东、西魏皇帝,却不过是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的傀儡而已。

  东西魏建立之初,东魏继承了北魏大部分国土,拥有六镇精锐军队;西魏偏居关陇,资源、人口与兵力皆远逊东魏。所以在东西魏争霸北方早期,东魏是主动进攻方。

  535年的小关之战和两年后的沙苑之战,宇文泰以弱势兵力,连出奇兵,两次大胜东魏,西魏岌岌可危的局势得以扭转。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扩大战果,夺取河东大片地区(大致在山西省黄河以东、汾河以南)。

  西魏建立之初的疆域没有图上那么大,而且西魏土地贫瘠,东魏多为富庶之地

  西魏占据河东地区的战略意义极端重要:一方面在关中外围建立缓冲区,避免西魏核心地带遭对手直接攻击,另一方面,河东之地直插东魏军事中心、山西晋阳(高欢丞相府所在地)南部,西魏跨过汾河就可以北上威胁高欢老巢,令其如鲠在喉。西魏凭借河东要地,至少在地缘与战略层面不输东魏。

  538年河桥之战西魏小负于东魏之后,大将王思政在河东的玉璧筑城。玉璧城坐落于山西峨嵋台地、北濒汾河,“城周八里 , 四面并临深谷”,只有南面有道路与台地相接,但也很狭窄,不利于大军兵力展开。玉璧的地理地形环境决定了其易守难攻,西魏选择此处筑城作为河东战线中枢是极为英明的决策。

  第一次玉璧之战西魏小胜

  高欢也意识到玉璧的重要性,但自持兵强马壮,并未将玉璧守军放在眼里。542年高欢亲率大军从晋阳出发,南下进攻玉璧,意图吸引西魏主力救援,同时令驻守河南的大将侯景伺机直取关中。

  宇文泰亦针锋相对地布局,令西魏太子出兵假做救援之举,关中诸军则按兵不动,静观其变。高欢本打算与西魏主力决战,未以攻城为主要目标,没有带足攻城装备。玉璧经过三年持续构筑防御工事,加上地势天险,可以说固若金汤。高欢攻城不利、损兵折将,又遭逢大雪,士兵伤亡加重,不得不撤围而去。第一次玉璧战役,西魏轻松获胜。

  高欢(496-547年)

  宇文泰之所以不遣救兵立即援助,既是对玉璧防守有信心,也另有一层不能明说的顾虑。玉璧守将王思政是被宇文泰毒杀的北魏孝武帝的洛阳旧臣,其军事才能虽被认可,却不属于宇文泰信任倚重的六镇旧将和关陇豪族。王思政手下没有西魏精兵,只能招募民勇整编军队,因此即便玉璧之战损失过大,对西魏军力影响也很小。

  此外,南北朝时期将领叛变投降屡见不鲜。宇文泰不将重要资源分配给非核心集团的将领 ,也在情理之中。日后的长社之战,王思政走投无路之下,向高欢的儿子、继承人高澄投降。

  首次玉璧之战胜利后,宇文泰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东征。其时东魏大将高仲密妻子李氏被高澄调戏,河桥之战高仲密之弟死于东魏诸将不和,雪上加霜的是,高欢已开始猜忌戒备高仲密。543年,高仲密趁外放做官之机叛降西魏,宇文泰立即派军前往接应,东西魏邙山战役爆发。

  宇文泰(507-556年)

  本次战役西魏首尝大败。此前宇文泰反复运用突袭策略胜敌,此战高欢高度戒备,西魏军夜袭彻底失败,损兵三万,宇文泰差点被俘。第二天两军全力会战,战况极为激烈凶险,高欢险些丧命,但西魏骑兵实力毕竟逊于东魏,故而再败。但高欢没有趁宇文泰溃败果断追击,失去了歼灭西魏主力、甚至直捣关中的良机 。

  543年邙山战役

  第二次玉璧之战东魏大败

  邙山大胜后,高欢趁西魏新败无力东顾之际,平定内乱,并修复与柔然、吐谷浑以及南方梁朝的关系。546年,为报玉璧之仇以及称霸中国北方,高欢率二十万大军,带足攻城士兵和装备,再度南下围攻玉璧。此时玉璧守将已换作王思政推荐的韦孝宽。韦孝宽足智多谋、守城有方,与高欢“联手”上演了一场有如军事教科书经典案例的攻防大战。

  546年第二次玉璧之战

  高欢在玉璧城北修建城堡作为围攻战的指挥中心,并于城南较高处构筑土垒工事,居高临下攻击玉璧。韦孝宽以牙还牙,在城内搭建更高的木制塔楼夺回优势。高欢得知城内饮用水来自汾河,遂令军队一日之内将汾河改道,但玉璧城内地下水位颇高,守军挖井取水渡过难关。

  东魏军又挖地道攻城,西魏军掘横向长堑阻断地道方向,待地道挖至长堑,守株待兔的西魏守军立即擒杀,或者火烧烟熏敌方。东魏军终于有地道挖至城下,烧毁部分城墙,守军则以木栅阻挡支撑。韦孝宽趁东魏全力进攻、防守疏忽之时,精兵出击夺回城南外工事。双方还采用了很多种攻防手段,这里不再赘述。

  硬攻不成,高欢又使出招降和离间之计,但韦孝宽不为所动,反而抓住机会慷慨陈词,坚定守军信心。此次玉璧围城持续两个月,比前次多出一月,攻方也没有遭遇恶劣天气。高欢使出万般攻城术,被韦孝宽一一化解,玉璧城有惊无险。东魏军伤病而死者十之四五,高欢心力交瘁、患上重病,连夜撤围而去。回晋阳后,高欢又遭韦孝宽谣言中伤,一代雄主忿恨而逝。

  韦孝宽(509-580年)

  宇文泰如前次玉璧之战一样,没有派出任何实质性的援军。韦孝宽和王思政都是汉人,但前者还是宇文泰极为重视的关陇豪右,不可能故意弃之不顾。宇文泰安之若素的原因是:玉璧城经过七、八年的经营构建,兵精粮足,防守如铜墙铁壁,而且西魏在峨嵋台地与汾河南岸还建有两道坚固防线。河东战线或许尚不能发起大规模进攻,固守则绰绰有余。

  邙山战役和玉璧大战之后,东西魏都认识到无法突破东西对峙的僵局,此时南方的梁朝也国富兵多,东魏、西魏以及南梁三国鼎立势成。东魏大将侯景之乱令南朝实力大衰后,北齐(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而建)、北周(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而建)、陈朝(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继承了上述三分天下之格局。

  侯景(503-552年)

  西魏骑兵和总体兵力有限,宇文泰遂发力推动府兵制(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 ,重金打造重装步兵,并吸收擅长步兵与防守作战的汉人将领,前后两次玉璧战的汉人主将就是佐证。府兵制为后来重新开创中国大一统的隋朝采用,并一直延续发展到唐朝中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宇文泰及其继承者亦积极改革内政, 拉拢关陇与河东地方豪强进入统治集团,并趁南朝内乱,夺取南朝大量土地,国力蒸蒸日上。

  东魏继承北魏六镇大部分士兵和流民,核心将领以鲜卑人、高车人或者胡化的汉人为主,故特别倚重鲜卑勋贵集团,大多数汉人士族无法分享利益,东魏统治基础不牢。军事战术上,骑兵乃西魏所长,步兵则如此前历朝一样不堪大任。( 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争霸末年,双方实力逆转,北周大举进攻北齐。北齐为步兵和防守短板付出沉重代价,关键城市防守战屡遭败绩。

  玉璧一战成名的韦孝宽如果不算后三国时代第一名将,也是汉人中最有智谋的统帅。气死高欢之外,韦孝宽运用离间计除掉北齐肱骨重臣斛律光,北齐部分因之亡国。北周末年,大将尉迟炯叛乱,韦孝宽三个月击败前者,为杨坚立隋代周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渡之战影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官渡之战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
· 官渡之战:初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官渡之战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
· 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形成---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
·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三国鼎立的形成期(初期)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
· 蒙古统一北部中国及蒙、宋、金三国格局的形成
?13世纪初年中国版图上多国格局的形势,很快就被新兴的蒙古国所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战争所改变。成吉思汗的人生哲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不甘受人欺压,把反抗奴役和压迫看做是人生的美德,二是总想在胜利之后去欺压别人,把掠夺财富,强占美女看作是无尚光荣的事业。这种极其强烈的掠夺、贪婪、占有欲望,促使成吉思汗及其麾下将领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扩张战争。就是这些战争的结果,打破了中国的旧格局,出现了新格局。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立国后,第一个攻掠目标本来是以中都为统治中心的金朝。但由于金是上邦大国,南宋对金发动的“开禧北伐”并没有给成吉思汗带来理想的消息,加上远隔广漠,对金朝的情况若明若暗,所以“未敢轻动”。因而改变打击方向,首先进攻小国西夏。这样做,一来可以分裂金、夏“交相救援”的联盟,铲除攻金的牵制力量,为尔后图金创造有利条件,二来可以初试蒙古军对外作战的锋芒,从实战中进一步提高蒙古军的作战技能。于是,继1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