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背水之战:堪称中国军事史上奇观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背水之战:堪称中国军事史上奇观,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精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进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之后又派出一支万人的队伍在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

 

   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双方大战良久,韩信下令丢弃旗鼓仪仗,迅速撤到背水阵地的后方。赵军见状以为汉军败局已定,纷纷抢先立功,竟空营而出,直逼汉阵。背水阵地放过退回的汉军,抵挡住赵军的突击,而退回来的汉军在阵地后方重新集结形成战斗力,再次加入战斗中。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梨川祁家--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观
梨川祁家--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观若论广东人在中国科举史上的亮点,当以南海伦文叙的“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最为著称。不过,梨川的“祁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虽不及伦家风光,也属难得一见的科举奇观,数百年来在莞邑大地传为佳话。据历史记载,梨川先民是北方中原移民,崇尚读书,好做学问,自祁以泰迁居梨川后,也将好学之风传承下来,至祁顺时,他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中进士,传说当年金榜题名状元是“祁川页”,因当时的皇帝为天顺帝,而祁顺有骑顺的谐音,主考官为了避讳,把祁顺的“顺”字拆开为“川页”,提名状元为“祁川页”。祁顺一时不解其中意,没敢去认。祁顺是明代的一代名臣、廉吏、诗人,官至布政史,因屡有功绩,皇帝钦赐“世守清白”牌匾和两幅白云石雕刻有龙纹的敕命奉赠碑。随后,其弟祁颐中举人,其子祁敏、祁敕中进士、祁孜、祁政中举人。祁氏家族先后中进士、中举人,功名鼎盛,可谓“一朝鼎爵,三代簪缨”。在莞邑地区中是...
· “地下长城”:中国“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举世瞩目,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至今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先生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考察了宋辽地下古战道后激动不已,即席赋诗道:"万里长城与战道,地平上下两奇观!"2006年5月25日,永清县的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国家的名义肯定了这一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的巨大历史价值。永清县发现古战道永清县位于京津保区中心,县城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约60千米。该县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为永清。清末以来,居民们不断在地下发现了古地道,但...
· 安徽戏曲—微剧—徽班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观
《中国徽班》封面徽班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奇观。它诞生时间不过四百年,但它对中国戏剧、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的,称之为京剧之父实不为过。徽班是神秘的,它从没有固守什么,它有圈外人士难以想象的包容性,这就是它的魅力,这就是它的生命力。徽班是博大的,四百年的风雨艺程,不拒陈艺,善收新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我这样长期从事徽班研究的研究者心里,徽班早已是一本大书,一本研究者永远翻不完看不透的大书,但我万万想不到,今天,这本《中国徽班》(李泰山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摆在眼前。数百万言的煌煌巨著,泰山兄等的十年心血终成正果。《中国徽班》一书从明代徽班、清代徽班、现代徽班、徽剧艺术、徽剧剧目、徽剧人物、徽剧音乐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徽班的全貌,揭开了徽班神秘的面纱,是徽班研究的第一书,第一本徽班大百科全书。选题一出,就获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实在是意料...
· 中国“天下第一裂”奇观
2002年8月25日,中国目前最长最窄的“一线天”景观,在湖南永兴县被发现。这个号称“天下第一裂”的“一线天”景观距永兴县城20公里。地质专家说,它是250万年前地壳运动产生裂缝后,经水流冲刷形成的摩崖双耸夹壁。景观全长356米,最宽处0.6米,最窄处0.4米,高差30米,呈南北走向,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景区苔藓植被茂密,多条溪流环绕,流水终年不断。中国地理学会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黄进教授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长、最窄的“一线天”,在国外也十分罕见。据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此地,并对此景观推崇备至,留连忘返。
· 明代军事―太原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明攻山西之战中,夺取山西太原的作战。是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军西攻山西。徐达既克大都(今北京),遂乘元山西守将扩廓帖木儿引军东向往救大都之机,批亢捣虚,径取太原,于十一月底进抵太原城下,等待偏将军汤和、副将军冯宗异自南而来,夹攻太原。扩廓帖木儿闻讯,自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回救太原。两军遭遇于太原城外,元军万骑突至,前锋甚锐,参政傅友德、行省右丞薛显率部将其击退。扩廓帖木儿紧随明军布阵城西。徐达因明军兵力处于劣势,采纳了指挥郭英和常遇春乘夜袭击元营的策略,并以元降将豁鼻马为内应,先遣50骑埋伏于城东10里处,以举火鸣炮作为进攻的信号。至夜,郭英率精骑潜袭元军阵营,举火鸣炮,伏兵响应,常遇春等部也猝逼阵前,杀声震天。元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自相蹂躏,不战而溃。扩廓帖木儿毫无思想准备,在慌乱中率18骑逃往大同,继而转入甘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