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拥有百万之众的张燕为何主动求招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2
转发:0
评论:0
拥有百万之众的张燕为何主动求招安?,褚燕(即张燕)改姓之后,拥有了原张牛角的三五万人,加上自己的一万多人,于是成

  褚燕(即张燕)改姓之后,拥有了原张牛角的三五万人,加上自己的一万多人,于是成为冀州地区最为强大的一只黄巾军。而张燕更是凭借其口才、眼光,四处游说其他黄巾势力。大家渐渐明白,只有走合并道路,才是黄巾军存活的唯一道路。而张燕的宽容大度,谋略机智,更是让无数迷茫中的“黄巾贼”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于是,不过一二年功夫,张燕的势力就遍及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各地,手下人马超过百万,号称“黑山军”。汉灵帝多次派军队征讨,可是都被张燕成功击退,河北的大多数郡县都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控制。

  在让朝廷认识到黑山军的厉害之后,张燕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变。

  《三国志》记载:“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水浒》中的宋江和张燕走的是同样的路线,朝廷大军不是前来征讨吗?一开始想招安,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打,打到朝廷认输,那个时候再谈招安,才有筹码。而张燕也是在“灵帝不能征”,的大前提下,主动派人到京城,联系招安事宜。张燕没有亲自去,亲自去虽然够诚意,但是太危险。派人去是最好的选择,既显示了自己主动投降的意思,又可以免除被朝廷的祸患。要知道朝廷那些官员,可没几个是讲究信义的。

  既然打也不行,那就只能招安了,于是汉灵帝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中郎将是汉代低于将军的一个军衔。官职不大,但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不过从官名来看,让叛贼张燕担任“平难”中郎将,实在是个讽刺。

  不过,张燕在和朝廷谈判的时候,对中郎将这个职务没有做过多的纠缠,反而是想朝廷讨要,自己必须拥有一项特别的权力,可以每年向朝廷推举孝廉、计吏。汉灵帝也没在意,就答应了。汉灵帝忽视的,正是张燕所看重的。

  在汉代,由孝廉出仕,由计吏当官,正是汉代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方式。张燕并不甘心一直做一个叛贼,要想真正融入士大夫这个阶层,不但是需要给朝廷权臣送礼,给各路豪强屈膝,更重要的是获得人事权。可以推荐孝廉、计吏,也就意味着追随他张燕,也可以获得官方认可的出仕文凭。而只要有了颁发通行证的权力,张燕自然在河北豪强心中拥有了不一样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主动招安还是被迫投降宋江的最终结局是个谜?
北宋徽宗年间,山东一带出了一伙流寇,这伙流寇在两百年后因为施耐庵写的一部《水浒传》而名扬千古。他们的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江。根据《宋史》记载,宋江这伙人在河北起事,核心头目一共三十六人。但是他们并没有以水泊梁山为根据地,而是到处流窜打游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转战河北、山东、湖北、江苏,骚扰了十多个郡县。因为作战勇敢,而宋朝各地的官方武装力量比较薄弱,所以所向披靡,一度让官府非常头疼。网络配图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官府曾经派淮阳军剿匪,但是宋江极为机警,一碰到正规军撒腿就跑。转了一圈以后,宋江一伙跑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在这里又抢了十几艘大船,瓜分了船上的财产。海州知州张叔夜早已听到消息,知道宋江已经来到自己的地面上,于是派人打探,终于得知这群人驻扎的准确地点。于是他招募一千多士兵,就近埋伏。接着安排少数人马分为两队,一队出海引诱宋江,一队在沿岸埋伏。宋江一伙看到官兵人少,当即驾船追...
· 张燕
(?—?)东汉末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本姓诸。黄巾起义爆发后,他聚众响应,所部旋达万余人。不久合并于张牛角领导的起义军。张牛角死,他被推为首领,改姓张,以矫捷被称为“飞燕”。曾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的各起义军联合,被称为黑山军。后降东汉政府,被任为平难中郎将,并参与国阀混战,所部逐渐离散,乃归曹操,任平北将军。
· 秦朝拥有百万大军为何却用囚徒起义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秦朝拥有百万大军,但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竟然抽不出兵员用一些囚徒来,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今天跟大家分析一下当时的秦朝有法律规定,一个男子一生须为国家服役两次,其中一次为“正卒”,每次一年,正卒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说是内务部队。另一次是“戍卒”,即边防军(陈胜吴广去渔阳的时候身份就是戍卒。相对来说,秦朝的每人一生服两次总共两年兵役的规定,对人民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至于每年一个月的“更卒”,是对当时历史情况而定的。根据秦朝这一法律,我们可以估算出秦朝军队的大约人数。再加上部分武官和职业军人,总数应该在100万左右。但这100万正规军当中,只有正卒和戍卒共30多万,加上武官和职业军人,正规军的人数大约在40万左右。这个数目要维持对外作战,并不算多。每当有较大的军事行动,维持地方治安的“正卒”也要和“戍卒”一起出征到边关了。例如蒙恬带兵30万北击匈奴,当时全国的“戍...
· 揭秘历史: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之际,经过六七百年的传播,其中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水浒传》的理解可谓是数不尽数,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起《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的很多人物还是评价不一,比如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对于招安的看法等等。网络配图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招安这个想法其实远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呢?第一次明确说出来,应该是在降服呼延灼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的呢?恐怕还得往前推,从他上梁山的那日。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开始感叹,如果不招安的话,那梁山众好汉就不会那么惨了,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那样吗?宋江主张招安,晁盖反对招安,真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下面咱们就从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着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晁盖:绿林草莽的带头大哥晁盖大哥在他们村儿是个神人,他居住的村子叫东...
· 主动招安还是被迫投降宋江的最终结局成了一个谜
北宋徽宗年间,山东一带出了一伙流寇,这伙流寇在两百年后因为施耐庵写的一部《水浒传》而名扬千古。他们的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江。根据《宋史》记载,宋江这伙人在河北起事,核心头目一共三十六人。但是他们并没有以水泊梁山为根据地,而是到处流窜打游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转战河北、山东、湖北、江苏,骚扰了十多个郡县。因为作战勇敢,而宋朝各地的官方武装力量比较薄弱,所以所向披靡,一度让官府非常头疼。网络配图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官府曾经派淮阳军剿匪,但是宋江极为机警,一碰到正规军撒腿就跑。转了一圈以后,宋江一伙跑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在这里又抢了十几艘大船,瓜分了船上的财产。海州知州张叔夜早已听到消息,知道宋江已经来到自己的地面上,于是派人打探,终于得知这群人驻扎的准确地点。于是他招募一千多士兵,就近埋伏。接着安排少数人马分为两队,一队出海引诱宋江,一队在沿岸埋伏。宋江一伙看到官兵人少,当即驾船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