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43
转发:0
评论:0
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的教训

  刘晔对刘备的脾气了解得滚瓜烂熟,对敌情有充分掌握,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了。

  而蜀汉方面,对于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一面倒:反对。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尤其是赵云的分析,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如果贸然征吴,到时候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的地步,“兵势一交,不可卒解”。这里要给赵云点个赞,他事先就看出了此战将是一场消耗战。

  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耗战,都是不理智的。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就算没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只要行动迅速,反而能取得胜利;如果陷入长期鏖战,就算用尽各种计谋,也终究是个战败的下场。

  刘备如果冷静一点,就会看到这不利的一点。然而,为兄弟报仇的冲动模糊了他的战略眼光,扭曲了他的战术观念,他执意用兵,而且还自信满满地说:“吾用兵老矣。”这就是常说的“怒而兴师”,是用兵大忌。因为高层的过于情绪化,会导致战略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一个只为发泄情绪的战略行动怎么可能目标明确呢?

  刘备的军事行动也有点散乱。他追击东吴陆逊的部队,跨过几百里山林,越前进越分散,最后将大军分布在山地起伏,丛林密布的地带。铺开的范围越大,战斗力就越涣散。而且盛夏时节军队驻扎在丛林密布之处,是容易被火攻的,当时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看到了这一点,说刘备必败。

  刘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什么会犯这么个低级错误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太焦躁,报仇的动机掩盖了战略目的。蜀军到底是来干嘛的?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而来,“缘山截岭”,应该有所收获,见好就收,见不好就撤,一切以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

  而刘备呢?当时他认为不狠狠教训一下东吴就对不起关羽,当然,他也有夺回荆州的企图,然而为兄弟报仇的意图干扰了他的军事意图。陆逊也摸透了刘备的情绪,利用刘备满怀怒火得不到发泄的心理,一直拖住他,你越想报仇我越不跟你交锋,让敌人在愤怒的状态中干耗着。

  愤怒是不能持久的,久而久之,就会焦躁、疲劳,进而丧失起码的智慧,连密林地带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不宜驻军的基本常识都忘记了,最终导致出现陆逊所说的“兵疲意沮,计不复生”。于是陆逊发动火攻,给每个士兵一把茅草,点个火,以极其微薄的成本击败刘备,“破其四十余营”。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连营”。刘备到战败的那一刻,都还出现明显的个人情绪,“大惭恚”,又惭愧又生气。到白帝城的时候,还写信给陆逊,问他还敢不敢再战一次,个人情绪太浓厚了。

  在控制情绪方面,曹操明显有优势。公元213年,为报赤壁之仇,曹操再征东吴,结果被绵绵春雨阻住南下步伐,孙权写信给他说:江水上涨,您还是走吧,“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但曹操并不生气,在冷静判断客观形势,认为捞不到半毛钱好处的情况下赶紧撤,不为情绪所左右。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投降了魏国。可以说,魏国这是不战得利。从东吴来说,尽管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己的消耗也同样是很大的。如果这时候刘备继续来攻,孙权很可能面临着魏国方面的夹击。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了刘备,九月就遭到了魏国的攻击,只是由于孙权早有防备,战事才没有形成规模。所以说,孙权首先提出来讲和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两国始终处于一种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在“鹬蚌相争”之后,得利的肯定是魏国这个“渔翁”。不管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了另一方,魏国都会是轻而易举地出来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吴、蜀两国交战,魏国一定会从中得利,继续对抗下去,魏国就会继续得利。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两家必须暂时讲和。

  那么,除了这个大的战略态势,从刘备自身来说,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刘备东征,带走的蜀汉国兵力,一说是四万,一说是五万,因为刘备几乎是只身逃归,江北的黄权部队又整体投降了魏国,所以说,这支东征部队是全军覆灭。刘备原来由关羽率领的部队也是全部被歼灭和收编,所以,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半数以上的军队。三国时期,蜀国人口不过百万,整个国家又能动员多少参战人员?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军需物资更是一样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这次损失,是大伤了蜀国元气,输了个一干二净。刘备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璋投降,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和孙权签订合约,前后不过八年时间。在这八年当中,刘备多是靠着自己的威望来统治这一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把内部整合成一体,后来的朱褒、雍闿反叛就是证明。所以说,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刘备都没有能力再主动一战。这和他的遗嘱留李严镇守永安不一样,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总起来说,既然无力主动一战,孙权来讲和,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又怎会不同意呢?

  刘备是在章武二年秋天的八月收兵回到巫县的,当年十二月就已经病得很重了,这当中,十月将诸葛亮招来,让他负责在成都营建南、北郊祀的祭坛。这说明,刘备很清楚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所以,当孙权派使者来请求讲和的时候,刘备马上就同意了,还派出了太中大夫宗玮前去办理此事。

  刘备办理此事,还有在为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假如将此事留给儿子,这件事情会让刘禅非常为难,不讲和,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讲和,又明显要背负着和“杀父仇人”媾和的沉重压力。刘备把这件事处理完,刘禅在以后完全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只根据现实的形势去做就行了。

  当然,不管是外部形势所迫还是内部现实情况让刘备必须这样去做,都反映出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勇气。一个皇帝,能够承认自己失败已经不易,失败后能够和对手讲和更是难之又难。刘备能够不顾面子、不计前嫌和孙权讲和,的确不是每一个集团首领都能够做到的。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算太好,尤其是和曹操、孙权相比,那更是相去甚远。但一个个有实力的诸侯都灰飞烟灭之后,刘备却最终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非常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夷陵之战发生在何地?吴蜀夷陵之战经过介绍
夷陵之战经过: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如何的呢?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
· 吴蜀夷陵之战结果: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是?
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如何的呢?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首先,夷陵之战不是蜀汉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对于整个蜀汉战略计划来讲,这场战争是一定要打,荆州一定要拿回来。至于普遍说这场战争是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而发动的一场意气战争,这恐怕是小说家言,非一个政治家的想法。荆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作战略规划时也已经说得很清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
· 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
· 揭秘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
揭秘夷陵之战吴国损失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场战役直接是把吴国和蜀国打得后退了好几年,蜀国方面就更加的惨,几乎消耗掉了大部分的常备兵力,还损失了不知道多少文臣武将,当然了吴国这边可能要好一点,但是也不会好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战争真的是好残酷的,双方都讨不到好处的,苦了百姓,而且夷陵之战还是刘备一个人觉得的,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真的是惨啊,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再来研究研究看看,这个夷陵之战时蜀国和吴国到底损失了多少人马,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夷陵之战吴国蜀国伤亡人数夷陵之战蜀国参与的人数其实不到5W的,吴国也只有5W左右,蜀国这边五万人马几乎全部伤亡殆尽,这个刘备差点也嗝屁了,后来跑到白帝城。吴国损失不明,但是小编觉得估计也得有个1W左右,要不怎么形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夷陵之战吴国蜀国死亡参战和死亡将领吴国:陆逊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
· 夷陵之战后,为什么曹丕先攻东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领蜀汉大军进攻东吴,然而在陆逊的阻击下,刘备不仅没能重新夺回荆州,反而还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兵与中青年将领谋士,以至于蜀汉元气大伤。当时陆逊对益州虎视眈眈,随时都有攻打益州,并有将其从刘备手中夺走的打算。而东吴此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胜,正是声势鼎盛之际,但让人奇怪的是,此时的曹丕并没有选择出兵攻打蜀汉,而是出兵攻打东吴。当时曹丕出许昌出发,向南行军,兵分几路进攻,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快要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桓在濡须一路击破曹仁。只可惜当时朱然固守江陵,再加上曹军军中又出现瘟疫,曹丕只能与孙权讲和。要知道夷陵之战后,蜀汉岌岌可危,为何当时曹丕不攻蜀汉,反而攻东吴?事实上,在攻打谁的这个问题上,曹丕曾向贾诩问计,贾诩认为东吴与蜀汉都依险而据守,当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