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千人挡住了敌人上万人 却被当成逃兵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4
转发:0
评论:0
三千人挡住了敌人上万人却被当成逃兵,成年人的战争,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单纯,特别是政治,战争年代,逃兵自然多,而有

  成年人的战争,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单纯,特别是政治,战争年代,逃兵自然多,而有的逃兵被将军一刀砍了,有的逃之夭夭了,但是卫青手下的苏建,是怎么逃过噩耗的?汉朝时匈奴频频发动战争,而大将军卫青,则是匈奴的克星,多次出征讨伐匈奴,然而在新春刚过不久的一年,卫青又踏上了讨伐匈奴的征途,而身为将军的苏建,也差点夭折在这场战役中。

  卫青部下分别作战,而苏建正与赵信合并了部队,率着三千多的人马和匈奴大将单于作战,几千人抵挡几万人,虽然前期占了上风,但毕竟匈奴人多,很快苏建和赵信率领的部队伤亡大半,由于赵信先前就是一个部落首领,后来投靠的汉朝,现在匈奴稍微那么一策划。赵信便率着自己所剩的八百人左右的骑兵,投靠了匈奴,而苏建,心忠于汉,即使除了自己全军覆没,苏建还是逃跑返回卫青的大本营,看到苏建一个人回来,议郎周霸便劝卫青杀了苏建,俗话说斩首示众嘛,说到这里,得先说一说周霸是怎么看卫青这个大将军的。

  将军将军,相当于掌握了兵权,而卫青却从来没有杀过自己的部将,在周霸看来,卫青这是没有立下自己的权威,总归来说,周霸觉得卫青这人心太软了,没有啥威胁,而当长史安听了周霸劝卫青杀掉苏建,便发表意见说:“苏建这次几千人抵挡了匈奴几万人。军部伤亡巨大,但苏建没有二心还是回到了大营,理应不当斩之,如果斩杀了苏建,那就相当于告诉以后的将领,打了败仗可不要再回来了,是要杀头的。”

  意见提完了,卫青自己就发话了:“我以皇上近亲的身份统率了大军,不怕没有权威,但周霸劝我杀了苏建以立军威,这实在是不符合作为一个下臣该做的事,作为大臣,地位尊贵,又深得皇上喜爱,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让皇帝自己来处理吧,说完便囚禁了苏建,送去汉武帝处置。”苏建后来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么?一般情况下,一个逃兵送不到皇帝那里,直接就被杀了,而卫青此做法,也得以看出卫青的为人,和手段的高明之处呀。而政治呢,说错一句话,可能就会处于危险之地,随即断送了前途和命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帝国:没被敌人打败却被自己人搞垮
很多人都不了解没被敌人打败却被自己人搞垮,蒙古帝国因何陷入无尽内讧之中,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随着成吉思汗的去世,强大的蒙古帝国立刻走向衰败,最终分裂为无数汗国、小国。但如果我们翻翻史料就会发现,其实蒙古的衰落并不是因为敌人太强,而是内讧。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民族迅速崛起,但强大的武力并没有帮助蒙古帝国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传承机制。他们依然沿袭着牧民分家的传统,即每个儿子都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遗产。同定居民族一样,蒙古人的长子为家庭贡献最多,地位也最高,分得的家产也比较多。成吉思汗的《大札撒》就规定:“年长者十,年少者四”。不同的是父亲通常会把年龄最小的幼子留在身边,继承自己的灶台、大帐,叫做“幼子守灶制”。这种财产分配方式是为了适应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老人和年幼者都能存活下来。按照这个传统,成吉思汗将帝国一分为四,长子术赤作为面向欧洲的攻击翼,享有最多的土地;幼子托雷获得了成吉思...
· 敌人
定义广义上的敌对关系可以指各种竞争关系,如感情纠葛的竞争者互相称为情敌。敌人一般可根据以下两项定义分辨:敌人是相对的,敌对双方都可以称对方为敌人。敌人的反义词是我方、友方。敌对的原因一方面有因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刑事犯罪等冲突,而导致人们按照立场、国籍、民族、经济地位等的区别分成互相敌对的阵营。另一方面也有竞赛中的敌方。意识形态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两个阵营互相敌对,两个阵营的民营企业和人民也互相为敌。经济利益例如在贫富悬殊现象中,社会中的草根阶层可能产生仇富心理,视富商为敌人。刑事犯罪例如在暴力伤害类的刑事案件(如绑票、抢劫)中,犯罪嫌疑人是受害者和警方的敌人。在校园枪击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攻击他看到的任何人,把他的“敌人”的数量无限扩大。竞赛在对抗性的桌上游戏、体育运动(如击剑)和对抗性的电子游戏中,玩家或运动员之间在规则上也处于敌对关系。例如在围棋中,有一...
· 他是媲美李世民的唐朝皇帝年少时却被当成白痴
《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这位被司马光誉为“小太宗”,媲美李世民的皇帝就是晚唐中兴之主李忱。有趣的是,李忱早年一度被当成白痴,待到登基为帝,却忽然成了圣君明主,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配图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生母郑氏是一个下等侍女,偶然被临幸生下龙子。李怡生来有口吃,自幼持重少言,宫廷上下都认为他木讷呆滞,人称“痴儿”。唐穆宗之后的敬、文、武宗三个皇帝,按辈分都是李怡的侄子,但论年龄唐敬宗和唐文宗都比李怡还大一岁。唐武宗病重时,五个儿子皆年幼,未立太子,大宦官马元贽等人为独揽大权,就想拥立个傀儡皇帝,而“痴儿”李怡成了他们的最佳人选。李怡先是被立为皇太叔,更名为李忱,不久后继位为唐宣宗。网络配图马元贽之流本以为李忱是个好控制白痴,没想到他登基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翻转,从当初那个“...
· 一印上万
晨报讯贾平凹之印上的“贾”字对错暂且不论,单看为他篆刻的“印人”郑朝阳的名头,便可得知,文人贾平凹请的可是篆刻界的专家。新疆篆刻专家王砚华也曾为作家毕淑敏、著名书法家席时珞、王如一以及著名书画家闵荫南刻印。为文人们捉刀的篆刻者,如今身价几何?让我们一起从新疆篆刻家王砚华身上一探究竟吧。十二个字,收了万元王砚华的故事可从一方印说起。印上刻着十二个字:太原王氏启明揽藏鉴赏之印。“这是我今年年初刻的一方印,定价上万元,算是我收费最贵的一个作品(见图)”。今年年初,四川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光临工作室。他掏出一块不足一指长的白色芙蓉石,但成色不错,质地细腻。一同摆到桌子上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指定要求的篆刻内容。“我看了看石头,报出上万元的价格”。王砚华表示,“之所以报出万元,一是原料好,估计约三万元。高价值的原料意味着篆刻中要承担较高风险,一旦一刀不准,不但前功尽弃,还会面临赔付;二是字体内容...
· 成千上万
【成语】成千上万【成语】成千上万【拼音】chéngqiānshàngwàn【解释】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并且已经超过了千和万。【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九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未免就把这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近义词】千千万万、不计其数【反义词】寥寥无几、寥寥可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