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8
转发:0
评论:0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

  削藩之战的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

  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的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期,藩镇更是嚣张,完全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宪宗李纯登基后,一心想要恢复大唐之盛,就励志一定要削藩,就这样,开始除了长达数十年的削藩战争。

  削藩之战的过程

  永贞元年,杨惠琳叛乱,,宪宗命令河东兵、天德兵前去平乱。三个月后,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宣告平定杨惠琳成功。

  之后,宪宗又派高崇文、李元奕讨伐刘辟并抓住了李康。紧接着,越来越顺利,严砺上收复剑州,高宗文攻克了梓州,高崇文和刘辟在鹿头栅大战。

    高崇文破敌万余人,严砺又在石碑谷大败刘辟,同日高崇文收复了汉州,高崇文和刘辟在玄武大战,高崇文又一次打败了刘辟,严砺又又在神泉击败了刘辟,高崇文攻克成都,活捉刘辟,将其押解回长安。最终,刘辟和他儿子刘超郎等九人在长安伏诛。至此剑南西川叛乱被平。

  之后的几年,宪宗又派人平定了镇海叛乱,平定了义武叛乱和张伯靖叛乱,元和十月,宪宗又成功收复了魏博六州。

  元和十二年,宪宗平定了淮西,这也使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重新回归到了唐朝的统治。

  自淮西被平定之后,宪宗又立刻首付了成德,使成德也归顺了朝廷。

  元和十四年,李愬在沂州击败平卢军,攻克丞县(唐蓝陵县)。之后淄青和它所属的十二州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了下来。

  至此,宪宗削藩大获全胜,结束了自代宗皇帝以来,长达六十年时间的藩镇跋扈时期。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虽然说宪宗的削藩之战还有一些不彻底,但是他的这个战争对于唐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宪宗不像之前的皇帝纵容藩镇,而是对他们施展武力,这使得下面的藩镇开始害怕。唐朝中央威望有了提升。

  再者,宪宗打了持久战,长期又鉴定的发兵平叛乱,从不放弃,这很好的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也疲于战争,最后才不得不看到了朝廷的决心,最终得以归顺。

  最后,宪宗结束了60年的割据状态,使得国家至少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分崩离析。

  即使最后藩镇没有被全部,但是情况比之情好太多,对唐朝整个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这场战争,唐朝才能保留余下一百多年的统治,促进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削藩
?韩信本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再加上这些年在江湖上的闯荡,让韩信变得有些油滑,懂得如何在人生游戏的规则之内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在有些事情上,韩信做得并不完美,比如两次逼刘邦封他为王并加实地,导致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其实韩信并非不知道乘人之危而要挟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但韩信两次这么做,只能有一个解释:他完全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亲人,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的儿子一样。不过韩信对刘邦的信任,在灭楚之后,刘邦跑到定陶大营强夺韩信兵权时,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在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基本摸清了刘邦对他的态度,在刘邦眼中,他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论私交是没有的。韩信不是傻子,他早就从刘邦屡夺其兵权上看出刘邦对他的防范心理,只是韩信太重感情,依然相信刘邦还把他当成自己人,“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结果刚灭掉项羽,刘邦就耍了两个手腕,一夺其军,二改齐为楚,削弱了韩信的实力。刘邦分封韩信居楚,表...
· 中国简史——藩镇割据和宪宗削藩
关键词:藩镇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中,唐王朝依靠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平定了叛乱,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此外,唐朝统治者为了迅速平定叛乱,接受了大批叛军将领的投降,又将其册封为新的节度使,这就导致了地方藩镇林立、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的局面出现。唐德宗、唐宪宗时期,地方藩镇叛乱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的统治。唐宪宗即位后,全力推行武力削藩的政策,使唐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这次动乱之后,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地方武将控制的军队由屏藩朝廷的国家军队一变而成为割据地方的军阀武装。特别是在对安史降将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唐代宗姑息养奸,轻易地放过了李怀仙、李宝臣(叛将张忠志投降后被赐名)、田承嗣三大叛将,形成了卢龙、成德、魏博“河北三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三人在自己的藩镇内“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
· 削藩政策
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除了皇帝直属的“王畿”以外,并将其他的领地分封给各个兄弟成为诸侯王;而刘邦驾崩后,吕后家族发动“诸吕之乱”,虽被平定,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引起祸根。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个王子继承,造成诸侯数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积则大大减小,于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晋朝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拜自己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为司徒、录尚书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挤把持朝政并占据扬州战略要地的陈郡谢氏家族。司马道子与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国宝等人联手谤毁谢安,迫使谢安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不久,晋孝武帝又乘谢安派出的北伐军被慕容垂击败之机,削夺谢安的军权,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皆拨入了骠骑将军府。再后来,谢安之侄谢玄的北伐军在中原因丁零人翟辽的势力而陷入胶着...
· "奉天之难"后李唐是如何保住天下的唐宪宗的削藩之战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各地军阀或是父子相承,或由兵将拥立,拒听中央朝廷的号令,割地自雄。他们时而互相征伐,时而与中央对抗,经常惹发战争。老百姓不堪战争重压,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到唐宪宗时,天下养兵达八十三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藩镇扩充的军队,每两户居民就要供养一个军人,经济生产的成果基本上为战争所消耗。在唐德宗时,藩镇势力发展到最盛。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发生了藩镇联合抗唐的叛乱,前后历时达三年之久。有四镇节度使称王,两镇节度使称帝。德宗还一度逃出长安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备受围困达数月之久,流亡十个月后才又回到长安。在奉天之难中,唐顺宗、唐宪宗父子也在其中备受惊吓,这给唐宪宗很深刻的印象。继位以后,他在众宰相的大力支持下,坚决打击藩镇势力,树立中央政权的权威。他说:“朕所以恶衣菲食,屯聚货财,就是为了平定四方。”雪祖宗之耻、扫平藩镇,这成为唐宪宗在位十余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元和元年,剑南...
· 唐武宗的削藩之路
唐武宗登基之后改年号为会昌。唐武宗为人沉稳大气,往往喜怒不形于色,在唐朝后期的君主中算得上拔尖。他慧眼识珠,封李德裕为宰相,在执政的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此时的大唐已是千疮百孔,就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唐武宗依然有一番作为。他遏制宦官势力的膨胀、灭佛减负、打压藩镇,给衰败的大唐带来一丝光亮,其中则灭昭义节度使刘稹是其最为可圈可点的政绩。昭义镇是交通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起到遏制河北,保卫东都的作用。对昭义节度使来说,如果与朝廷闹翻,进可攻打洛阳,退可固守昭义。昭义与朝廷结怨还要从刘悟说起,刘悟曾经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部将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欲征讨李师道,他施了一条计策,写了一条诏令:“如果哪个淄青部将能够杀掉李师道并且投向朝廷,那么李师道的所有家底全给他。”李师道顿时风声鹤唳,对自己的所有部将都产生了怀疑,刘悟则是被怀疑的重点对象。刘悟没办法,只好用计杀掉李师道投降朝廷。但是朝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