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0
转发:0
评论:0
枋头之战背景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枋头之战战略图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史上的枋头之战,它是在东晋内部权力相争而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场战争。

  据说当时,中原的各个形势对晋朝来说很是不乐观。之前,前燕和东晋就曾在许昌进行了几次的拉锯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丢掉了这一重镇。后来在363年至365年的这两年时间中,淮阳一带的区域也被失守。最后,洛阳城的各个守将认为这座孤城很是难守,于是纷纷找了个借口,然后自己带兵逃离,最后只留下了沈劲一人带领着不到五百人的侍卫严防守城。

  于公元365年的时候,前燕国的一位名将慕容恪、以及慕容垂兄弟一起率兵再次进攻洛阳城,面对这样大的阵仗,洛阳自然面临攻破的结果,结果还是被破,而将军沈劲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在不久之后,鲁郡、高平、宛城这些个地方又接连的被前燕国军队攻破,燕军甚至还大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后来在公元368年的时候,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列诸侯王之上。在次年的五月份,桓温则亲自带领着军队以及五万人的骑兵,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也将拉开了序幕。

  枋头之战过程

  公元369年,枋头之战在晋大司马桓温的进攻下拉开了序幕。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点并不是在枋头,可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的称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于是这个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那么历史上关于枋头之战的战争过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司马桓温

  在史书上,这场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势如破竹,直逼邺城。在同年七月份的时候,桓温首开战果,并攻克湖陆,还擒拿了前燕守将慕容忠。面对自己的小伙伴被抓走,燕主慕容暐于是下令让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并调集了两万的兵马,与桓温在黄墟进行交战,可是还是战败了,最后只有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后来桓温进驻武阳,并连连逼近邺城。得知此消息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并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但是在后来与慕容垂的战争中,败了下来,于是命令众将士全部撤退。

  第二阶段就是粮断而归,大败归途。前燕将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决定要出手攻打桓温,但被慕容垂阻止了。在慕容垂认为,并不打算让桓温就这么安稳地回去,他心里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又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于是就慢慢耗着他们。知道他们的粮食快要用完的时候就出击。于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面临慕容垂、德两兄弟的夹击,晋军大败,死亡人数超过了有三万人。在这前秦的援军面对此情况,连忙继续攻击桓温的部队,最终使得桓温战败,损兵人数近万。

  枋头之战影响

  枋头之战,是由于东晋内部权力出现纷争,即将面临着短兵相接的状况,于是在这哪有那个的情况下,晋大司马桓温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帷幕。虽然英勇奋战,但是最终还是败了下来。那么,这次的枋头之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枋头之战

  首先对于东晋一方面来说,在此次的战争中,桓温败于战场,威望和实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他的地位也将面临着转折。另外,就拿桓温在江左所积累的权力的过程来看,在这次战争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两地,并且还扫清了进入建康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司马昱,使的东晋朝廷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因此也可以说,桓温在经过第三次北伐战争后,也是他在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顶点。

  其次对于前燕方面来说,桓温的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前燕的力量给了一次相当大的打击,但是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历经枋头之战后,并没有精心治国,反而不朽政务,使得国内政局腐败,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

  最后是对于前秦方面来说,通过协助燕国治理晋国,他稳定了自己国家的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猛所设想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之后的伐燕战争,以及统一北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获得前燕国的相关重要情报,为积极准备灭燕之战做了一定的准备。

  枋头之战评价

  枋头之战,它的发生并不是在枋头这个地方,而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将这次战役称之为枋头之战,所以才一直沿用这个名字。关于这次的战争,主要是由晋国的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向前燕,前秦发动的一次战争,虽然桓温战败了,但所取得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关于历史上的枋头之战又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据说,早在桓温在战争中失败之前,前秦的两位大臣之间的一次对话中,就有人预料到日后战争的结局。当时前秦的太子大傅与另一位大臣申胤这样对话到:“大司马桓温士众强整,军队士气很是强烈,而如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另一人申胤则回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来看,似乎是有很大的作为。但我却认为,他肯定是不会成功。因为从他的国家来看,晋朝皇室已经衰弱,桓温又专制他的国,就连晋廷朝臣也未必全部和他是一条心。所以,如果桓温得胜,这个结果肯定是晋国朝臣所不愿意看见的,一定会从中作梗,千方百计阻饶他。另外,桓温又是一位骄而恃众,怯于应变的人,从大军的角度来看,放着大好的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是持重观望,打算不参与战争还想着取全胜。所以说,如果晋军缺乏一定的粮食,肯定会使军心涣散,最终也是不战自败”。

  因此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就能看的出来,桓温必败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说,内部之间的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不能取得北伐胜利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枋头之战
背景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日(369年5月22日),桓温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率军五万北伐,率水军自清水进入黄河。前燕皇帝慕容暐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抵抗桓温,但于黄墟大败。慕容暐再以乐安王慕容臧率军抵御,仍然无法取胜。燕将傅颜亦于林渚败给晋军前锋邓遐及朱序,晋军士气大振,而前燕只好遣使向前秦求援。经过七月,桓温驻军枋头,当时前燕旧兖州刺史孙元亦起兵响应桓温,前燕皇帝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见晋军逼近而十分畏惧,打算逃奔和龙。而前燕吴王慕容垂却自请出战,慕容暐于是以慕容垂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人领兵五万出拒晋军。桓温当时就任用投降的燕人段思作为向导,燕将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成功生擒了段思;不久晋将李述的进攻亦为悉罗腾及染干津击败,而李述战死。此两败后,晋军士气变得低落。另一方面,慕容德及刘当分领一万及五千骑兵于九月出屯石门,妨碍晋将袁真开通石门水道运粮,前锋慕容宙更命二百兵挑战,另以八百兵设伏,诱...
· 枋头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背景揭秘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起初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遭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后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南归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此战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战争背景桓温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之争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363年至365年),淮阳一带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了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风吹浮萍》一文交待过,沈劲是王敦“逆党”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就等着这种“光荣...
· 邯郸之战简介邯郸之战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背景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沁阳),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国粮粟短缺难以继续支持战争,赵孝成王听信反间谣言以擅长进攻的赵括取代善守的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
· 探秘石亭之战的背景与经过,石亭之战造成哪些影响?
石亭之战背景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这次作战的双方是魏国的将领曹休和东吴地区的孙权。石亭之战背景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当时三国之间征伐不断,江淮地区是三家必争之地,进可北伐曹魏,挥师西蜀,退可凭借长江天险守护东吴。所以魏国下命出师东吴。小环境就是,当曹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江淮地区,被引诱深入,然后在石亭决战。所以石亭之战背景是分开来看的。但是魏蜀吴三国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攻伐牵制,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极具战略意义,曹丕想要拿下这里,就派曹休领兵十万,欲取江淮。但是曹休在军事上的才能平平,孙权命鄱阳湖郡守周鲂诈降,为了逼真让尚书郎多次调查周鲂,周鲂割发谢罪。曹休对此深信不疑,率军深入援助周鲂。最后东吴三路大军齐开,曹休明知中计,自恃兵强马壮依旧深入。最后被陆逊等人击溃,险些命丧东吴。这样大小两个方面就构成了石亭之战背景,三国时期的纷乱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孙...
· 箕谷之战有什么历史影响箕谷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影响赵云箕谷疑兵成功吸引到了曹魏主力,给攻打陇右的诸葛亮争取了很大的机会,但马谡在街亭被魏将张郃击败,诸葛亮选择撤兵,赵云在箕谷的疑兵也失去了意义。建兴六年(228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年十月,诸葛亮再次北伐,赵云先前告诉诸葛亮军资绢帛可以留在冬天赐给将士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冬天,正好用上。赵云在撤退时烧毁了赤崖以北一百余里的栈道,而后赵云试图去修复,但因为水流实在湍急,赤崖以南的栈道也被大水冲毁。箕谷口在陈仓以东,出了箕谷口刚好可以绕道陈仓后面,直取郿县,进逼长安。诸葛亮给诸葛瑾提及赵云烧栈道的事情,可见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想走斜谷道的。而曹真在诸葛亮一伐失败后下令修筑陈仓城,也是鉴于赵云烧了栈道,蜀汉短期内无法从斜谷道出兵,诸葛亮二次北伐,只能先攻取陈仓。赵云烧栈道的行为保住了汉中以及赤岸的府库,也给诸葛亮再次北伐造成影响。蜀汉赵云虽然在建兴六年(228年)试图去修复栈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