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7
转发:0
评论:0
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解读图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时较有实力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则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长平之战除了对交战双方产生了影响,在其它方面,这场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长平之战图

  首先来看战败国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死伤约4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其中有40余万士兵是被秦军坑杀的。这对赵国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和惶恐的情绪中。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兵力伤亡,可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地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但此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就爆发的邯郸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遗留问题。原本,秦国将领白起是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时,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可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说,并没有同意。后来,他又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起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天下局势方面来看,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历史走向和进程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越了其余各国,而离秦国完成统一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罢了。 

  长平之战的典故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成语

  历史上的一些战役经常会依据战争的局势或者计谋而衍生出一些成语,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除了战争的规模之大、伤亡之惨烈,以及战争后的各国局势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由这场战争而衍生出的成语“纸上谈兵”也基本上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字面上的意思即在纸面上谈论打仗。那么这个成语的主角又是谁?他跟长平之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主将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常常连他的父亲也不是对手。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原先的主将廉颇因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撤换下来,于是赵括便代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将领。但是赵括从来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战场实战经验,只会将书中所说的兵法生搬硬套,根本不懂得根据战场上变幻莫测的形势而改变策略。他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战术。最终,赵括因贸然进攻而中了秦军主将白起的计谋,使得赵军大败,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他自己也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这么得来的,后世也多将它用作贬义词,用来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真的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二十一月说”...
· 对长平之战的评价:秦统一各国的脚步无人能挡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长平之战图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
· 长平之战的意义: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长平之战图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
· 长平之战的影响:成就了秦国的统一摧毁了赵国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平之战(油画)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而秦国这...
· 秦统一六国之战
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统一战争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