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平之战的评价:秦统一各国的脚步无人能挡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