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鄂州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0
转发:0
评论:0
鄂州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决定撤军,从牛头山出发后,一面声言趋临安,留大将拔突儿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决定撤军,从牛头山出发后,一面声言趋临安,留大将拔突儿等帅诸军继续围鄂。一面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闰十一月初一,还驻青山矶。第二天,忽必烈在长江岸边,派张文谦告谕诸将,6天后撤离鄂州;自己率军北返,开始了争夺蒙古汗位的斗争。

  南宋方面,鄂州之战的结束使南宋摆脱了一场近似亡国的危机。作为总指挥的贾似道班师回朝,只字不提议和的事情,上表称“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宋理宗亲自在临安城外等候迎接,“依文彦博故事,郊劳于城外”,“择日对御赐宴”,赞扬贾似道“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下诏加其少傅、卫国公衔,可谓隆恩浩荡。贾似道自此走上了南宋末位权臣的道路。参与鄂州之战的诸位大将也都各有封赏,吕文德兼领夔州路策应使,赐钱百万;守鄂州的高达升为湖北安抚副使、知江陵府,赐钱五十万;守潭州的向士壁迁兵部侍郎;刘整升任知泸州兼潼川安抚副使。

  历史认识

  关于贾似道是否曾提出过这么丧权辱国的议和条件,自宋代以后的历史文献都言之凿凿,称贾似道先是准备对蒙古割地赔款,但突然赶上忽必烈撤军,因此他趁机对宋理宗谎称大捷,不承认曾经答应过向蒙古承诺过割地赔款之事。后来为了掩饰这段罪行,贾似道还故意扣留蒙古使者郝经,不让他与宋理宗相见。如《中国史纲要》中就称:“南宋的权臣贾似道统率诸路重兵去救援鄂州,却暗中向蒙古军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币,双方划江为界。”

  对这种说法,学者屈超立提出质疑,指出:“鄂州之役时,宋蒙之间曾就议和进行使节接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蒙古方称贾似道提出以称臣和‘割江焉界,且岁奉银、绢二十万’的条件退军,却是颇值得怀疑的。”并进一步否定有所谓的“鄂州之和”存在,他认这是忽必烈的策略。一是以此为攻宋翻旧账, 寻找口实、制造;二是可以看成是蒙元的离间之计,混淆事实,以此制造宋廷内部的混乱;三是蒙古军全力攻打鄂州却无功而返,毕竟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就可以为失利的蒙古军开脱。

  可以试想,假设贾似道真的给蒙古开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那么蒙古在撤军之后理应遣使过来要求兑现,或者在以后侵宋时也可大肆渲染,但是翻遍史书都不见这种记载。如果说因贾似道隐瞒住了真相,那么南宋不见记录情有可原,蒙古方面也无记载就不合情理了。再有,当时贾似道仅仅是宋军的前敌主帅,还不是后来一手遮天的权臣,割地、赔款、称臣等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请示宋理宗。秦桧在权势熏天时,主持绍兴和议依然要靠宋高宗做主;更何况这时的贾似道呢?而且,忽必烈作为一个颇有政治手腕的人,难道会去和无权做主的敌方大臣达成和议吗?

  在此提出一种观点:真实的历史情况应是有“鄂州议和”,但无“鄂州和议”。贾似道鉴于双方力量达到平衡,就遣使劝蒙古退兵。宋朝历来有议和传统,贾似道象征性地提出岁币只是权宜之计,但所谓的划江、称臣并不存在,这既是贾似道不敢去做的,也是他根本做不到的。可能有人疑问:为何贾似道不乘胜追击呢?这种想法颇有纸上谈兵、强古人所难的味道。鄂州之战只是守城战,而宋军在战役前后一直苦苦支撑,丝毫未曾占据过上风,防御尚且困难,追击野战恐怕更无胜算。

  抛去贾似道执政后期的过错,他在鄂州之战中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作为当朝宰相,率军入援硝烟弥漫的鄂州城,亲临战斗第一线指挥作战,历史有几人能做到?民族英雄文天祥,晚年关押于大都(今北京)时,曾评价贾似道“己未鄂渚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衰也”,客观地指出了贾似道在鄂州之战时的勇敢表现。但是,宋廷在鄂州之战后过分抬高贾似道,令他产生了飘飘然的心态,从此将身上官二代的毛病全部暴露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后世之所以认定贾似道在鄂州有过卖国行为,估计是因为贾似道的名声太臭。加上贾似道在南宋晚年实施“公田法”、“打算法”等改革,触犯了大批士绅、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些人投降元朝后,写出的笔记小说中便大用春秋笔法,正人君子高大全,奸佞小人则一无是处,贾似道是典型的奸臣权相,绝不可立功,那就只能卖国了。不过,南宋末年贾似道倒台后,一些有识之士如黄震说:“方贾似道事急之际,尝约议和。已而往来鄂州与共守战,尝获捷,及元兵解去,遂掩和议不言而自诡再造之功。”宋元之隙的郑思肖,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人士,他也认为贾似道是“殆许岁币”,而蒙古“以许岁币为诚语”,“遣郝经入使索其物”。他们都不认为鄂州议和是一种错误的乃至投降的行径,而是贾似道为促成忽必烈退兵、争取时间的一个权宜之针,同时也批评了他事后向朝廷隐瞒真相和扣留使节的错换行动,可谓公允。

  1274年战争始末

  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军突破鄂州(今武汉武昌)地区江防,击败宋军的渡江进攻战。

  至元十年,元军攻占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后,元世祖忽必烈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水、步、骑军20万,分兵三路攻宋。伯颜居中路,率主力沿汉水南进。次年九月,伯颜军至郢州(今钟祥),绕过宋将张世杰部的阻截,南下攻取复州(今仙桃市沔阳)等地。十一月二十三日至蔡店(今武汉汉阳西),进逼汉阳。时宋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战船万艘,控扼长江要口;权知汉阳军王仪守汉阳;权知鄂州张晏然守鄂 州;都统王达守阳逻堡(今武汉东);京湖、四川宣抚使朱祀孙率游击军巡江策应。二十五日,伯颜见宋军战舰密布,阻遏入江通道,遂采纳部将建议,拟过沦河(今府河)由沙芜口(今武汉汉口东北)入长江。因夏贵已在沙芜口布兵设防,伯颜便以部分兵力佯攻汉阳,声言取汉阳渡江,诱夏贵调水军往援。十二月初四,元军乘隙占领汉口,继派兵一部袭占沙芜口;并在汉口北凿开汉水堤坝,引战舰入沦河,转沙芜口入江,将全部兵力屯于江北岸。夏贵见势急率水军主力增援阳逻堡,企图阻止元军东下。十一日,伯颜督军进围阳逻堡,连攻三日未下。十三日晚,命右丞阿里海牙以一部兵力继续攻城,牵制宋军;暗遣平章阿术率骑兵3000,利用雪夜乘船溯江西上40里,至青山矶(今武汉东北长江南岸)对岸停泊,拟从防御薄弱处乘虚渡江。次日晨,阿术遣前军强渡至中流,遭宋水军阻截,死伤300余;遂亲率后军继至,击败宋都统程鹏飞所率水军,获船千余艘,立即架浮桥,保障大军渡江。伯颜闻讯,督军急攻阳逻堡。夏贵闻元军已渡江,率战舰300艘东逃,余舰大溃。元军乘势拔阳逻堡,王达及守城将士大部战死。朱孙率部退回江陵(今属湖北荆沙),鄂州江防至此瓦解。元军包围鄂州,焚宋战舰3000艘,切断汉阳与鄂州联系,两城遂相继请降。伯颜留兵4万驻守鄂州,继率主力沿江东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卡特万之战的的结果如何?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卡特万之战是西辽和葛逻禄与塞尔柱帝国联军于1141年9月9日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发生的战争。塞尔柱帝国联军惨败,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卡特万之战也是继751年怛罗斯战役后,历史上第二次东亚文明与文明的对抗。在战场上,西吉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贾尔的联军败逃。桑贾尔和马赫穆德逃奔至泰尔梅兹,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法学家布哈里均被俘虏。一种观点认为桑贾尔的联军现了起义,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结果。桑贾尔的联军损失惨重,士兵阵亡3万人,仅达尔加姆峡谷就装下1万名死者。《辽史》记载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者横尸数十里。卡特万之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随后率军进入撒马尔罕,立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为桃花石汗,继续让其统治西喀喇汗国。耶律大石还派大将额儿布思出兵花剌子模,在该地烧杀抢掠,迫使...
· 关于腓力比之战的评价如何?腓力比之战对罗马有着什么影响
腓力比之战是公元前42年于马其顿王国腓力比城以西所发生的一场战役,亦是罗马共和国的后三头同盟和自称解放者的共和派的最后一场决战。由马克·安东尼及屋大维(奥古斯都)所领导的19个罗马军团及33,000名骑兵的盟军对抗由马库斯·布鲁图和卡斯在东方所招募的17个罗马军团及17,000名骑兵组成的共和派军队。后三头同盟宣称要为凯撒复仇(共和派领袖布鲁图和卡于元老院共和派反对凯撒专制的斗争众刺杀了凯撒)实则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而共和派则欲击败原凯撒的部将和亲戚组成的后三头同盟,恢复名存实亡的共和制度。异常激烈的战斗以布鲁图和卡斯双双自杀告终,从此共和派退出罗马政治舞台。腓力比之战在军事史上并不异常突出,在很多人眼中甚至够不上安东尼和屋大维的亚克兴海战,但从政治意义上看,这场战役代表着共和时代的真正结束。腓力比之战可以说是由布鲁图为罗马的共和制度所唱的一出英雄挽歌,也可以说是屋大维、马克·安东尼为罗马...
· 清灭大顺之战的结果怎么样?对清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清灭大顺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清军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碍被消灭,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清军入关标志着明王朝的倾亡和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不可否认,它在明清史上对全国范围而言,一时使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而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早为史家多所论列,兹不复赘。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清军入关对全体满族人民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问题。众所周知,满族前身女真原本是在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被统治的少数民族;清军入关,满族一跃而成为全国最高的统治民族,再则满族不论贵族或平民,几乎全部从关外边区迁入到中原腹地、首都北京和各省重要城镇。这里提出来须要讨论的,清军入关这一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
· 宋金唐岛之战的结果:唐岛之战带来什么历史影响
李宝以3000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舰队,粉碎了金从海上侵袭宋都城临安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李宝之所以能长途远航奔袭,并以少胜多,关键在于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李宝所部士气高昂,斗志顽强;女真族占领区的人民为摆脱金的残酷统治,对宋军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支持,初则提供情报,继则诱骗金兵,后则临阵倒戈,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实力,壮大了宋军力量。其次,李宝不断了解敌情,正确地采取了出其不意、隐蔽接敌、先发制人、火攻破敌的战法,也是赢得这次海上奔袭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李宝以3000名水军,全歼了超过自己几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舰队,粉碎了金朝海上侵宋的计划,创造了中国古代海上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战强的光辉战例。这次海战胜利,同陆上的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而唐岛之战本身,则作为火药火...
· 隋灭陈之战的结果:隋灭陈之战带来什么历史影响
贺若弼和韩擒虎在隋文帝面前争论谁的功大,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拚死鏖战,打垮了陈朝的精锐部队,俘虏了陈朝骁将萧摩诃、鲁宗达等人,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于是才平定了陈国。而韩擒虎和陈朝军队几乎没有交锋过,怎么能与我相比!”韩擒虎说:“本来接到明确指示,令我和贺若弼同时合兵攻打陈朝都城,可是贺若弼竟敢独自提前进军,遭逢敌军便投入决战,以致于所部将士伤亡很大。而我率领轻装骑兵五百人,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服了任忠,抓获了陈叔宝,占领了陈朝的府库,捣毁了陈后主盘据的老窝。贺若弼直到傍晚才进至北掖门,是我打开城门让他入的,贺若弼赎罪还来不及,怎么能与我相比!”隋文帝说:“两位将军都立了上等功勋。”于是进级授予韩擒虎上柱国,赏赐布帛八千段。有关官吏弹劾说韩擒虎放纵士卒,奸淫陈朝宫女,因此不崐加封爵邑。后来的使节来长安朝见,隋文帝对他说:“你听说过江南的陈国天子吗?”使节回答说:“听说过。”隋文帝传令左右侍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