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十万唐军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不是输给40万吐蕃军队,那他们输给了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6
转发:0
评论:0
十万唐军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不是输给40万吐蕃军队,那他们输给了谁?,公元7世纪30年代,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

  公元7世纪30年代,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而大唐的国势却在这十余年中日益衰竭,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对周边各藩属渐渐无力控制,在西域地区的羁縻统治本就已经摇摇欲坠,因此在吐蕃加入了西域竞夺后,唐帝国便再也无法独占这块西故地。

  670年,名将薛仁贵统领大唐十万大军,发动了一场大反击,试图复夺吐谷浑,改变河陇地区的被动局面。另一个战略目标则是围魏救赵,减轻正在西域节节败退的唐军的压力,为其伺机夺回安西四镇和拨换城创造条件。然而此次反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十万精锐士兵在大非川全军覆没。

  大非川之战,唐军是惨败的,但并不说明吐蕃军队就比唐军战斗力强。首先,从双方动用的兵力而言,唐军10万,吐蕃军对40万。单就兵力对比而言,吐蕃占据绝对优势。

  只要吐蕃的将领不是饭桶,不犯弱智的错误,只要吐蕃的军队不是老弱病残,起码这场战争是不会输的。由此,看不出落败的唐军是因为战斗力不及吐蕃军队。而吐蕃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也就不可能显示出一对一时能表现出的战斗力高下。

  远征吐蕃的唐军却不可能回到低海拔地区去“疗养”、“恢复”,只能首先与恶劣的“高原反应”抗争,再与与四倍于己的吐蕃军队血拼!这就是唐军的作战地域大非川,在大非川遇到的最强劲的敌人!这个“敌人”对唐军的杀伤,应该远胜于吐蕃军队的围攻!

  吐蕃一度侵入大唐的首都西安。但是在大掠之后,也急速西归,从不做长时间的停留,原因也在于低海拔的地域气候要比青藏高原以及河西等地温暖,在这些地域,它的战斗力更受折损。在四川那个方向,吐蕃的势力止步于成都平原西边,为什么?还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吐蕃军队极端的不适应!

  吐蕃军队的厉害,完全是在雪域高原上才显得出。换个地方,如果离开了气候寒凉地域,它的战斗力其实很不堪!这个不堪的程度到了吐蕃军队不敢进入印度、云南劫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非川之战唐朝十万精锐全军覆没他们到底是怎么败的呢
还不知道:大非川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7世纪30年代,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而大唐的国势却在这十余年中日益衰竭,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对周边各藩属渐渐无力控制,在西域地区的羁縻统治本就已经摇摇欲坠,因此在吐蕃加入了西域竞夺后,唐帝国便再也无法独占这块西故地。670年,名将薛仁贵统领大唐十万大军,发动了一场大反击,试图复夺吐谷浑,改变河陇地区的被动局面。另一个战略目标则是围魏救赵,减轻正在西域节节败退的唐军的压力,为其伺机夺回安西四镇和拨换城创造条件。然而此次反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十万精锐士兵在大非川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唐军是惨败的,但并不说明吐蕃军队就比唐军...
· 大非川之战:10万大军被吐蕃40万军队围歼
西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西海锁钥”的称呼。自古以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故而,青海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遗留了众多古战场痕迹。本期,我们去寻访薛仁贵率领十万雄兵在青海的足迹,遥想大顺军为巩固后方远征西宁,再听湟源石堡城下的金戈铁马声。网络配图唐朝名将薛仁贵骁勇善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为唐朝前期的强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他在青海大非川一役中却全军覆灭,这是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战败。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中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记载。杜甫名篇《兵车行》中也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描写,诗人笔下的青海古战场悲壮凄凉。李逢春先生研究青海地方史多年,对薛仁贵在青海的战役了解甚多。西宁市文联刘会彬先生在一次无意的考察中,发...
· 大非川之战
战争起因战前,在吐谷浑叛臣素和贵的帮助下,吐蕃军入侵并占领了吐谷浑,吐谷浑王带妻子弘化公主迁到浩门河流域,并向唐朝请求援助。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噶尔·钦陵带领军队驻扎在被其强行吞并的吐谷浑。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钦陵率领吐蕃军队入侵安西四镇,军队号称40万之众。一举攻陷了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在吐蕃的步步紧逼之下,唐朝也开始做出反击。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四月初九,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领军5万人反击吐蕃军,以占据青海西部,并帮助“护吐谷浑还国”战役进程薛仁贵率军经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于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的切吉旷原)。随后,薛仁贵率军轻装奔袭。在河口(今青海省玛多县)大败吐蕃军队。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但郭待...
· 大唐战神薛仁贵为何惨败于吐蕃四十万大军
公元670年的大唐帝国,唐初的名将基本已经逝世,而薛仁贵则是唐二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属。网络配图薛仁贵的对手论钦陵也非等闲之辈。论钦陵是吐蕃丞相禄东赞之子,禄东赞于公元667年逝世,论钦陵继承父位,成为了当时吐蕃的实际统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浑,均是论钦陵亲率大军,论钦陵堪称吐蕃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贵为主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阿史那道真、左卫大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兵10万,征伐吐蕃。此役至关重要,唐高宗李治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都是重量级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将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亲处罗可汗之弟阿史那杜尔,后来投靠大唐成为一代名将,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龟兹。而郭侍封则是出自瓦岗的开国将领郭孝恪,是力擒窦建德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于平定龟兹之战,其长子郭侍诏亦战死沙场,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网络配图让泥腿子出身的薛...
·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此战影响巨大,经此一战,吴蜀均损失惨重,后迫于形势,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两国共同抗魏,吴蜀再无大战,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不过此战蜀汉损失有多惨呢?《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刘备引兵七十万攻打东吴,最后被吴军五万人以火攻击败,最后蜀汉全军覆没,这个数字对吗?这肯定不对啊!蜀汉哪有七十万大军!就连实力最强大的魏国都不可能凑出七十万大军,根据统计,蜀汉总人口是这样的: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士兵有十万两千。当然,这些数字现在一般认为是低估了,因为很多豪族隐匿人口,还有少数民族人口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