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小金川让乾隆屡遭挫折没能拿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6
转发:0
评论:0
大小金川让乾隆屡遭挫折没能拿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小金川让乾隆屡遭挫折没能拿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

  大小金川让乾隆屡遭挫折没能拿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乾隆爷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南巡记》中曾写道:“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两件事中,南下江南自不必说,此行不止有游玩之意,还意在探查江南士人的忠诚度;而另一件事“西师”,同江南水乡的恬静安逸相比,则多少增添了几分沉重与苦涩。

  01苦涩的“西师”

  什么是西师?所谓西师,实际上就是清廷跟西北的游牧民族(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西南地区的叛乱土司等作战。而西南同西北相比,又更显棘手。

  实际上,乾隆时期对西南的控制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之前的历代中原王朝,这多少也有雍正朝名臣鄂尔泰在西南行“改土归流”(用中央任命的官员去代替地方土著主政)的功劳。

  但是,也要看到,鄂尔泰的“改土归流”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在当时四川的西康山区,以及整个,仍是以土著势力掌控地方政局为主。他们不服从中央调遣,或阳奉阴违。西康的土司们尤为如此,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攻杀,加剧了地方局势的混乱。

  乾隆对此本是不放心上的,他认为这些地方实力派之间相互攻杀,自己正可以坐山观虎斗,并趁其两败俱伤的时候,把自己的中央势力安插进去。但是,他想错了,因为厮杀不仅会有人出局,还会产生大鱼吃小鱼的效果,大小金川,便是这样的“大鱼”。

  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靠近打箭炉。打箭炉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路,之前中央政府派兵入藏,都是由此进入,其战略意义无须多言。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竟然崛起了金川这样一个不安定势力。说他不安定是因为他出兵攻掠其他土司的土地与人口,还劫夺来往客商,甚至与清朝的政府军发生冲突。清廷屡次警告,都无效果。于是,乾隆决定以攻打金川,作为自己巩固入藏道路的决胜一步。

  ▲川西地区复杂的山地地形

  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从探子处得知清廷出动大军来攻,于是预先坚壁清野,并凭借地形,修筑了大量的战碉与粮草库、平房等军用设施。这些防御工事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而他自己,则藏匿于当地的刮耳崖,以便操纵全局。

  02张广泗损兵折将

  乾隆十分重视这第一仗,因此选派他十分欣赏的贵州总督张广泗来督师进剿,乾隆十二年春,清军开始进攻,张一开始先正面进攻山上的战碉,结果被居高临下的金川兵打得溃不成军,之后又以小股部队穿插于群山之间,希望借此将莎罗奔的防御体系冲垮。不料,由于内奸告密,再加上进攻部队不熟悉地形等原因,他们大多有去无回,张广泗因此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乾隆又派宗室讷亲与前川陕总督岳钟琪赶往前线,同张广泗并力进剿。结果,张与岳钟琪有私人恩怨,讨论进军计划的会议上,岳不发一言。而讷亲年轻气盛,到达前线之初就组织进攻,结果遭遇了和张广泗一样的命运。在失败面前,讷亲干脆也玩起了“无为而治”,从此一蹶不振。

  领导层的不合与懈怠,也波及到了下层将士。由于想不出进攻策略,清军消极防御,未提防金川兵偷营劫寨,结果悲剧发生。数千名清军深夜中被打个措手不及,自相踩踏,溃不成军,连火器和粮草也丢给了被围的叛乱者。乾隆从密折中得知这一系列惨败,龙颜大怒。

  让乾隆恼怒的,不只是惨败,还有西南前线清军所耗费的巨额钱粮。西南地区山路曲折,地方上又鲜有现成的粮草供补给,因此战争成本抬升也不足为奇。但乾隆受不了了,他决定更换主帅,以尽快打破僵局,结束让他闹心的战争。

  更换的主帅,是他的小舅子傅恒,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傅恒长得细皮嫩肉的,一副公子哥的作派。但真实生活中,傅恒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精明强干,且有雄心壮志。当他得知自己将被派往打箭炉督师后,激动异常,当即向乾隆表示了自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延禧攻略》中的傅恒

  不过,傅恒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得到施展。当他到达前线后不久,乾隆就改变了主意,决定与大金川叛乱者进行体面的议和。正巧,莎罗奔部此时也因受到战争影响,伤亡人员不断增加,长期荒废生产活动,力不能支,内部怨声载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莎罗奔拆除部分要隘的防御工事,并归还之前缴获的战利品。乾隆也默许了金川的半独立地位,第一次金川之役,就这样草草了结。

  大金川超然于中央掌控之外的现实,一直是乾隆挥之不去的心病。第一次攻打金川的战争结束后,乾隆曾寄望于怂恿其他土司攻打大金川,以达到消耗乃至于瓦解他的目的。但是,这些土司同大金川相比,实力较弱,而且也不愿意为了讨好清廷而得罪这个近邻。因此,乾隆要想解除金川的威胁,恐怕还得走之前的武力解决之路。

  03二打金川,木果木丧师

  乾隆三十七年,大金川联合小金川,再度发动叛乱,他们公然劫掠忠于清廷的土司领地,并杀死了一些零散的清朝官兵。此时,乾隆也将部队调集就位,来自于湖广数省的四万余官兵进驻打箭炉附近,一场血战不可避免。

  ▲乾隆此时已经老了,但平定金川的愿望也更强烈了

  乾隆不会想到,自己这次所用的主将温福,还不如之前的张广泗。温福贪功心切,打下了几个战碉就得意忘形,他命令大军快速挺进,不但与友邻部队——定西将军阿桂的主力拉开了距离,还把后路留给了新归降的金川兵与少数本部人马驻守。这些降军本就不是真心投降,金川叛军间谍又秘密混入,趁机加以煽动。于是,他们一哄而起,迅速赶走监视自己的清军,并把矛头对准了孤军深入的温福部。

  温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由于山路崎岖,他的主力逐渐分散,为了聚拢部队,并观察地形,他下令手下五千余名官军在木果木扎下大营。金川的叛乱头目僧格桑早已探知了这一情报,更让他惊喜的是,清军居然没有在曾头沟要隘驻军,要知道,曾头沟可是通往温福后方的通道。机不可失,金川叛军立即集结,先消灭了曾头沟附近驻扎的少量清军,后直扑温福的大营。

  温福等人哪知道还有这样一条秘密通道,他们误以为金川叛军早已四散奔逃,没料想竟然会从天而降,六月七日夜,木果木大营的五千余名清军,连同他们的主帅温福全部被歼,之前曾短暂占领的要隘也被金川叛军夺回。

  叛军得手后,意外发现在温福之外,还有清定西将军阿桂统领的两万余名主力部队。僧格桑等想将他一口吞掉,但又因对方人多势众,且前后军相连贯,防范森严无从下手。于是,僧格桑等主动向阿桂提出请求,要求其撤军。阿桂眼看温福部失利,己方孤掌难鸣,于是也顺水推舟,撤出战场。日后,阿桂的这支部队得到加强,成为了最后踏平大小金川的主力。

  ▲乾隆朝平定大小金川

  纵观乾隆两次用兵金川,虽然调动军队数量庞大,钱粮也没少出,但为什么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西南地区复杂的山区地形、前线主帅的选择失当均是重要原因。

  当然,谋事在人,阿桂能够平安脱险,也正说明了清军的困难不是无法克服的。只要主将选用得当,不急于冒进,而采取稳扎稳打之法,虽然时间会耗得长一些,可对于庞大的清帝国来说,讨平金川、稳定西南应当还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了,这又多少有一些事后诸葛亮了,但乾隆用兵西南所遭遇的挫折之,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小金川之役
背景清初的金川土司四川西北的嘉绒十八土司,为古代羌、氐等族与吐蕃融合之后裔,汉人称其为“土番”。明清之际,其地有杂谷(今阿坝州理县)、梭磨、丹坝、卓克基、松岗(在今马尔康县)、儹拉、鄂克什(在今小金县)、绰斯甲布(在今金川县)、革布什咱、布拉克底、巴旺(在今甘孜州丹巴县)、瓦寺(在今汶川县)等土司,官府文书称之为“甲垄部”,即藏语“各部落”之意。金川之名得自两条河流,大者藏语名为“促浸”,小者名为“儹拉”,为大渡河上游的两条主要支流。据传临河一带有金矿,故称促浸为大金川,儹拉为小金川。金川土司原仅指小金川土司。小金川的哈衣麻衣喇嘛在明代被封为“演化禅师”,世袭土司,隶属于杂谷安抚司。顺治年间,小金川土司吉儿卜细归降清廷,授“金川演化土司”一职。小金川土司拉木布有一庶子拉旺巴插,拉旺巴插之子莎罗奔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派土兵随四川提督岳锺琪出征,立有军功。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
· 清朝时大小金川之役为何打了七年?大小金川之役难打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先来说一说乾隆对金川用兵的起因。此事乃是大金川首领嘉勒巴之孙莎罗奔起的头,莎罗奔实力渐渐强大以后,对邻近部落有了很大的野心,“莎罗奔自号大金川,而以旧土司泽旺为小金川”,他将自己的女儿阿扣嫁给小金川土司泽旺,而“泽旺懦,为妻所制”。实际上莎罗奔成了大小金川的主宰者。在乾隆十一年,莎罗奔干脆“劫泽旺归,夺其印”,四川总督出面晓谕,才“始还泽旺于故地”。第二年,莎罗奔“又攻革布什札及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纪山率兵弹压,莎罗奔“反伤我官兵,纪山奏请进剿”。然后,定大小金川之战拉开大幕。关于这场战争,我就拿乾隆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来举例。我昨天读了《圣武记》,情节确实是一波三折,清军在前两三年确实是进攻停滞不顺,愤怒的乾隆甚至连杀张广泗、讷亲两名大员。最后在乾隆十四年,才由傅恒、岳钟琪总结经验教训后,才合力平定。下面我来说一说为何金川如此的难打?第一个原因就是清军的战斗力在乾隆时期确实是退化...
· 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之乱是怎么回事?
两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与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
· 乾隆十大武功之二的大小金川之役是怎么回事?大小金川之役介绍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
· 清朝大小金川之役发生在哪里?大小金川之役过程及影响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年间发生的重大战役,当时大小金川地区的土司制度让乾隆感受到了一些威胁,而这两个地区又总是发生矛盾冲突,大金川的土司为了帮助女儿险些吞并了小金川,乾隆从中看出了危险,并且也十分担心大小金川会和周围残留的明朝势力勾结起来反抗清朝,在这种情况之下乾隆先后两次对大小金川进行征讨。那么大小金川之役在哪里展开的呢?大小金川之役图片大小金川之役在哪里展开的这个问题还要从这两个地区所处的位置开始说起。大小金川的位置是在大渡河这条河流的上游地区,也就是在四川的西北方向,具体说起来其实就是现在的四川金川。虽然说起来大小金川的范围并不是很大,只占据了四川西北方向的一角,可以说是弹丸之地而已,人口也仅仅在几万人左右,但是这个地区却让大小金川有了较好的地理优势,也正式因为这样所以这次战争爆发的十分激烈,也就是说大小金川之役是在四川这个地方展开的。在四川展开大小金川之役也是有原因的,第一点当然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