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0
转发:0
评论:0
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为什么要和东吴将和?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

  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成功不留后患。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后来刘备失败,蜀国留在江北的黄权部队投降了魏国。可以说,魏国这是不战得利。从东吴来说,尽管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自己的消耗也同样是很大的。如果这时候刘备继续来攻,孙权很可能面临着魏国方面的夹击。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东吴八月打败了刘备,九月就遭到了魏国的攻击,只是由于孙权早有防备,战事才没有形成规模。所以说,孙权首先提出来讲和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两国始终处于一种敌对状态,这是魏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在“鹬蚌相争”之后,得利的肯定是魏国这个“渔翁”。不管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彻底打败了另一方,魏国都会是轻而易举地出来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吴、蜀两国交战,魏国一定会从中得利,继续对抗下去,魏国就会继续得利。刘备和孙权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两家必须暂时讲和。

  那么,除了这个大的战略态势,从刘备自身来说,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呢?

  刘备东征,带走的蜀汉国兵力,一说是四万,一说是五万,因为刘备几乎是只身逃归,江北的黄权部队又整体投降了魏国,所以说,这支东征部队是全军覆灭。刘备原来由关羽率领的部队也是全部被歼灭和收编,所以,刘备这次东征应该是蜀国半数以上的军队。三国时期,蜀国人口不过百万,整个国家又能动员多少参战人员?刘备失败,人员损失巨大,武器装备军需物资更是一样也没有带回来,可以说,刘备的这次损失,是大伤了蜀国元气,输了个一干二净。刘备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占领成都,刘璋投降,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和孙权签订合约,前后不过八年时间。在这八年当中,刘备多是靠着自己的威望来统治这一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把内部整合成一体,后来的朱褒、雍闿反叛就是证明。所以说,无论是内外形势还是蜀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刘备都没有能力再主动一战。这和他的遗嘱留李严镇守永安不一样,李严是防守,防守作战可以全民动员。总起来说,既然无力主动一战,孙权来讲和,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又怎会不同意呢?

  刘备是在章武二年秋天的八月收兵回到巫县的,当年十二月就已经病得很重了,这当中,十月将诸葛亮招来,让他负责在成都营建南、北郊祀的祭坛。这说明,刘备很清楚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刘备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所以,当孙权派使者来请求讲和的时候,刘备马上就同意了,还派出了太中大夫宗玮前去办理此事。

  刘备办理此事,还有在为儿子留下一份政治遗产。假如将此事留给儿子,这件事情会让刘禅非常为难,不讲和,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做;讲和,又明显要背负着和“杀父仇人”媾和的沉重压力。刘备把这件事处理完,刘禅在以后完全可以不带任何负担,只根据现实的形势去做就行了。

  当然,不管是外部形势所迫还是内部现实情况让刘备必须这样去做,都反映出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勇气。一个皇帝,能够承认自己失败已经不易,失败后能够和对手讲和更是难之又难。刘备能够不顾面子、不计前嫌和孙权讲和,的确不是每一个集团首领都能够做到的。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处境并不算太好,尤其是和曹操、孙权相比,那更是相去甚远。但一个个有实力的诸侯都灰飞烟灭之后,刘备却最终有了一个国家,通过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非常之处。

  夷陵之战的教训

  刘晔对刘备的脾气了解得滚瓜烂熟,对敌情有充分掌握,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了。

  而蜀汉方面,对于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一面倒:反对。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尤其是赵云的分析,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如果贸然征吴,到时候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的地步,“兵势一交,不可卒解”。这里要给赵云点个赞,他事先就看出了此战将是一场消耗战。

  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耗战,都是不理智的。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就算没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只要行动迅速,反而能取得胜利;如果陷入长期鏖战,就算用尽各种计谋,也终究是个战败的下场。

  刘备如果冷静一点,就会看到这不利的一点。然而,为兄弟报仇的冲动模糊了他的战略眼光,扭曲了他的战术观念,他执意用兵,而且还自信满满地说:“吾用兵老矣。”这就是常说的“怒而兴师”,是用兵大忌。因为高层的过于情绪化,会导致战略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一个只为发泄情绪的战略行动怎么可能目标明确呢?

  刘备的军事行动也有点散乱。他追击东吴陆逊的部队,跨过几百里山林,越前进越分散,最后将大军分布在山地起伏,丛林密布的地带。铺开的范围越大,战斗力就越涣散。而且盛夏时节军队驻扎在丛林密布之处,是容易被火攻的,当时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看到了这一点,说刘备必败。

  刘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什么会犯这么个低级错误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太焦躁,报仇的动机掩盖了战略目的。蜀军到底是来干嘛的?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而来,“缘山截岭”,应该有所收获,见好就收,见不好就撤,一切以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

  而刘备呢?当时他认为不狠狠教训一下东吴就对不起关羽,当然,他也有夺回荆州的企图,然而为兄弟报仇的意图干扰了他的军事意图。陆逊也摸透了刘备的情绪,利用刘备满怀怒火得不到发泄的心理,一直拖住他,你越想报仇我越不跟你交锋,让敌人在愤怒的状态中干耗着。

  愤怒是不能持久的,久而久之,就会焦躁、疲劳,进而丧失起码的智慧,连密林地带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不宜驻军的基本常识都忘记了,最终导致出现陆逊所说的“兵疲意沮,计不复生”。于是陆逊发动火攻,给每个士兵一把茅草,点个火,以极其微薄的成本击败刘备,“破其四十余营”。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连营”。刘备到战败的那一刻,都还出现明显的个人情绪,“大惭恚”,又惭愧又生气。到白帝城的时候,还写信给陆逊,问他还敢不敢再战一次,个人情绪太浓厚了。

  在控制情绪方面,曹操明显有优势。公元213年,为报赤壁之仇,曹操再征东吴,结果被绵绵春雨阻住南下步伐,孙权写信给他说:江水上涨,您还是走吧,“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但曹操并不生气,在冷静判断客观形势,认为捞不到半毛钱好处的情况下赶紧撤,不为情绪所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两家同样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威胁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
· 夷陵之战有何教训夷陵之战后蜀吴为何和好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死难在荆州的关羽报仇,大举讨伐东吴,结果以惨败告终。一次战役的成败,要分析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当中,也包括指挥者的个人情绪。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死难之后,当时魏国召开了紧急应对会议,大家都认为蜀汉应该会收缩兵力,力求自保。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说: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绝对不可能放下关羽被杀的仇不报,他此番出兵是必然的。夷陵之战的教训刘晔对刘备的脾气了解得滚瓜烂熟,对敌情有充分掌握,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刘备大规模出兵了。而蜀汉方面,对于刘备出师的分析,基本上一面倒:反对。诸葛亮、赵云和黄权等高层军政人员,都持否定态度。尤其是赵云的分析,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他说: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如果贸然征吴,到时候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的地步,“兵势一交,不可卒解”。这里要给赵云点个赞,他事先就看出了此战将是一场消耗战。任何主动进攻的战争,如果打成消耗战,...
· 刘备讲和:刘备兵败后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两家同样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威胁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
·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和马超?参加夷陵之战除了刘备还有谁?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和马超?参加夷陵之战除了刘备还有谁?关羽死后刘备一时接受不了,一定要孙权血债血偿准备伐吴,不过夷陵之战却是刘备打败,让蜀国提前进入了衰落期。但是仔细看看夷陵之战蜀军这边,除了刘备以外诸葛亮、赵云和马超等人都没去,如果刘备真想伐吴怎么一个大将都不带呢?可能刘备原先也没想和孙权展开大规模战争,带个张飞也就足以,只是张飞以外死亡一下子军心也乱了。刘备,世人对他的印象往往是一个知心的大哥,更是一个集眼光与智慧于一身的统治者,不错刘备早年间便有一股子匡扶汉室之心,后来在遇到关羽张飞之后更加坚定其信念,最终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正式与曹魏集团分庭抗礼。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胜曹操,在此战之中,也是刘备最为用心良苦的一战,此次除了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在镇守荆州之外,其余四位都上了战场,不但如此刘备还出动了一个顶尖谋士“法正”战争的结果很明显,刘备这一次算...
· 刘备兵败后为什么要和东吴讲和?刘备讲和的原因
刘备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打败。这场夷陵之战被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后三国再也没有这样的大战。刘备失败后,逃归回到蜀汉国境内,在永安城安顿下来,从此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四月病逝于永安宫。可以说,刘备之病,是因为打了败仗羞愧恼怒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备起兵,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之初张飞被杀,也是间接死于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夷陵之败,是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可是,刘备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八月兵败,十月却和东吴讲和了。和约虽然是由孙权首先提出来的,但刘备为什么要放着这新仇旧恨不报,而要和孙权讲和呢?两家同样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威胁战役之初,孙权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只好向魏国的曹丕称臣,以便专心对付刘备。曹丕让大臣讨论,要不要出兵和吴国一道征伐蜀国?大臣王朗认为,双方还未交兵,这时候不应出兵。要在他们势均力敌时,出兵促成胜败局势。即便这样,也要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出击,一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