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5
转发:0
评论:0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生下来了,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念资珠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豆是盛放篮子),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过,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情和创新发明的欲望。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了。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优秀的两脚书橱。

  由于孟子很有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到了五十来岁,还没有一官半职。于是他拿着自己的仁政药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国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讨到一份工作。,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两鬓班白,问孟子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成语出处),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不料孟子大怒:“你们天天嚷嚷着利,我却只要谈义!”孟子是不许人谈利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还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一个增加了,一个就要减少。于是后代中国人都不务利,而只求讲德。

  魏惠王见孟子不许讲利,就发牢骚说:“好!那就讲义吧。我治国,也算讲义的啊!我黄河以南发生饥荒,就把灾民移于黄河以东。我这不是义吗?当黄河以东发生饥荒,我也是如此。我调剂粮食,迁移灾民。我看邻国的政治,还不如我呢。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邻国的也不见减少。”

  “您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邻国都不怎么样?关键是你没有行仁政。行仁政的话,仁人无敌于天下啊。”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药方。

  魏惠王来精神了:“请先生教诲。”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您搞仁政,就可以使万民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岂不就是王道了。”

  魏惠王听了半天孟子的话,觉得很无奈。孟子讨不到好处,气得没法,又混了一年,就卷好行李和简历,踏踏实实地离开了魏国。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吃白饭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找工作。

  齐国临淄城门“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谈阔论,每天都是王霸义利、天人善恶之类的,还赐给高宅大第,住宽敞的校舍,坐华丽的校车,享受上大夫工资待遇。

  孟子在稷下学宫混得久了,就被齐宣王接见了。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象我这样的人,能修炼仁义,保民而王吗?”

  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作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去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您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嘛!

  “那我该怎么行仁政啊?”齐宣王虔诚地问。

  当需要拿出具体“仁政”的办法时候,仁政主义者孟子就显得捉襟见肘、问东答西了,回答得幼稚可笑:“大王,您应该这么办!不要违背农时,不要把鱼打光了,砍树要选好的时候。五亩的宅基地,旁边种上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了。鸡豚狗彘(念至)这些东西,不要失其时,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自耕地,也不要夺其时,全家几口就不会饿死了。然后大家聚起来,讲孝顺的道理,仁义的理念,这样老头儿就不会扛着东西在马路上走了(因为有活雷锋帮他扛)。您这么一弄,然而不称王天下的,我绝对不信!”(这最后一句中跳跃过的逻辑环节也太多了!怎么这么一弄就王天下了?!)

  孟子只知道五亩之宅、农时什么的,真是答非所问!人家问他称王,他说这个干吗?这个就能王天下了孟子所描述的简朴经济生活,跟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样微弱,居然还想称王,称王也太容易了吧!就这孟子还笑话别人“五十步不如百步”呢。

  不知怎么搞得,“大贤”孟子一顿胡咧咧,居然受到齐宣王前所未有的礼遇。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孟子一出门就有好几百人跟着。齐宣王向孟子学起了仁政。

  ]后来,孟子在处理燕国的事情上,栽了跟头,给齐国带来巨大损失。齐宣王开始怀疑孟子的能力了。孟子被迫辞去卿位。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表示要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小米的年薪,白养活孟子,算是退休。

  不料,孟子脾气大极了,不但不领情,还拍着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母为孟子三迁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孩子...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孟子少时的故事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那么君子一般不会轻易发怒,而是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假如经过反省,君子认为是自己错了,那就会毫不犹豫的向冒犯他的人道歉,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果自己没有错,那也只是大笑一声,认为那不过是个莽夫,自己又何必与他计较呢,不会报复他,这就是儒家宣扬的以德报怨。在孟子的眼中,君子是个完美的人物,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说一个正人君子是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因为君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坦坦荡荡的,他心中无愧便不用害怕任何事。如果说君子有什么忧虑的事情,那就是忧虑自己的德行不够高,自己的修养还不...
· 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样教育梁惠王的?
导读: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话说孟老先生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其实,孟子也知道这些国君私心很重,鱼肉百姓是一定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会滥用杀戮,要想教育他们那是给自个儿找难题,但是没办法,教育总比不教育好,万一他们听进去几句话,对老百姓能好一点呢,这工作也就值了。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与魏国的缘分似乎就马上要断了。在这个魏国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的。那么,这里有一个谜团。故事为什么在...
· 淳于髡的生平简介淳于髡和孟子的故事
淳于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也是当时把孟子刁难得无话可说的人。淳于髡这个人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打哑谜,另一个就是和人辩论。淳于髡口才很厉害,儒家的亚圣孟子差点在他手上吃亏。现在临淄都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的是:“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事情是这样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也周游列国,当他游历到齐国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淳于髡。准确的说是淳于髡主动找上门来的,那时的孟子在各诸侯国中名望很高,淳于髡知道孟子来了齐国,小兴奋,小激动,忍不住就上门拜访去了。孟子以礼相待,对淳于髡还格外客气,可淳于髡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问题,把孟子都问懵了:“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是不是授受不亲?这就是礼制吧!”孟子不知淳于髡到底想干嘛,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了,这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了!接着淳于髡又问:“那假如先生您的老婆掉水里了,她不会游泳,我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呢?”孟子一听就怒了,心道好你个淳于髡,你嫂嫂溺水了你不救?狼心...
· 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孟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千百年前有一位圣贤他叫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学说,身处乱世的他周游列国只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虽然无功而返,但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后世之人。踏着他的步伐继续践行儒家学说的后继人孟子,即使知道要面临的艰辛,即使会被撞得头破血流,也毅然向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叛乱,虽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己见,做一个儒家学说坚定的践行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对诸侯国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继续着孔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