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官场现形记》简介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27
转发:0
评论:0
《官场现形记》简介《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谁,《官场现形记》简介:《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

  《官场现形记》简介:《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五编,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总括这些封建官吏的特点,无非贪、诈、媚三字。

  贪,写官场上爱财如命,贪得无厌地向人民榨取钱财,侵吞公款的现象。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而其中黄胖姑公然就说“一分行钱一分货”。一个在京住了多年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往浙江查办案件,这是“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他果然不负期望,逼索回了20000两银子。就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结果是“国衰而官强,民贫而官富”。

  诈,写官场上欺世盗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矛盾。标榜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抚台傅理堂暗地里嫖赌淫逸,与妓女养了私生子,却又不认账;胡统领奉命剿“匪”,心里惧怕,一路拖延,待“匪”远去,则强拉良民,指为“强盗”,去邀功请赏。

  媚,写官场上逢迎谄媚、卑躬屈膝的丑态。有媚上司,譬如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保官位则假装寻死胁迫亲生女儿献出肉身供上司淫乐;媚洋人,譬如地方最高长官文总督不喜吃饭时通报来官,一日巡捕在他吃饭时报有客来拜,他对巡捕既骂又打,等巡捕说来官是洋人,他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忽然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骂道:“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在艺术上,该书就是用这种夸张烘托渲染的讽刺艺术来写人叙事,形象颇为生动。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也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大 约写于 1903 年至 1905 年间,随写随刊于《世界繁华报》上,同时分编(每编十二回)出版单行本。原拟十编,共百二十回;但第五编尚未终稿,作者 便去世,后由朋友惜秋生(欧阳巨源)续完第五编,于 1906 年出版了六十回 本。此书一问世,便引起极大反响,被多次再版,并出现各种“现形记”仿作。

  全书共写了三十多个官场故事,涉及上自朝廷帝后大臣、下至州县佐杂 小吏百人以上,描绘了一幅千奇百怪的晚清官场群丑图。小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官吏贪污腐败的本质,晚清官场已经成为商场,把“千里为官只为财” 奉为信条。老佛爷慈禧太后就说:“通天底下一十八省,那里来的清官!” 皇帝也说:“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么多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叫他捞回两个。”最高统治者如此纵容,大小官吏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捞钱。他 们把做官看作是最好的一种买卖:“任他缺分如何坏,做官的利息总比做生 意的好。”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什么卑鄙的勾当都干得出来。有的把 十七岁的亲生女儿送给上司当小老婆;有的让自己五十多岁的老太婆认上司 二十来岁的丫头作干娘;有的卖友求荣,诈骗别人家财,重金买官又大发其 财;有的谎报军饷,滥杀无辜,邀功请赏;有的以赈济为名,招摇撞骗,吞吃赈款,捐官买禄;有的公开卖官,因为分赃不均,可与同胞弟打得不可开 交;有的表面清廉,暗中受贿,“骨底子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 晚清官场无不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真是腐败到了极点。

  这些为了钱善于钻营的贪官污吏,却又都是不学无术、昏庸不堪的人。 一个堂堂藩台,竟然会把“量入为出”、“游弋”、“枭匪”、“荼毒生灵”、 “马革裹尸”读成“量人为出”、“游戈”、“鸟匪”、“茶毒生灵”、“马革里尸”;另一个号称“封疆大吏”的制台,竟然在自我吹嘘的时候,会说出如此毫无常识的话来:“我有一本王羲之写的《前赤壁赋》,……听说还是汉朝一个有名的石匠刻的。”

  《官场现形记》不仅鞭笞了晚清官场的贪婪和昏庸,而且还斥责了封建官僚们在洋人面前的奴颜媚骨,是一群丧失民族气节、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书中有一个对下属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文制台,见了洋人却卑躬屈膝,低声下气;甚至说什么:“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这个处分谁担得起?”还有一个六合县令,更是一副汉奸亡国奴的嘴脸,恬 不知耻地说:“将来外国人果然得了我们的地方,他百姓固然要,难道官就 不要么?没有官,谁帮他治百姓呢?所以兄弟也决计不愁这个。他们要瓜分, 就让他们瓜分,与兄弟毫无相干。”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之口,愤慨地指 出:“谁不晓得中国的天下,都是被这班做官的一块一块送掉的!”

  总之,《官场现形记》通过对晚清官场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加深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认识。由这部小说起,逐渐形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高潮。但是,小说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虽然把晚清官场比作“畜牲的世界”,却又幻想官僚们读了这部“专门指摘他们做官的坏处”的书,会“知过必改”;希望用“学堂 里先生教学生的法子,编几本教科书”培养出好官来,再造太平盛世。这都 表现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

  《官场现形记》在结构上仿效《儒林外史》,以揭露官场的腐败为主线,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讽刺尖锐,大都运用极度夸张的漫画手法,寥寥几笔,便把人物的丑 态暴露无遗,十分生动。但故事枝蔓较多,,缺乏提炼;讽刺常流于浅薄,笑柄连篇,笔无藏锋;人物不够典型化,情节未作深层的开掘,所以稍嫌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而且叙述官场惯技,颇近雷同,读来不免有千篇一律之感。这都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作者简介 :

  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名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

  李伯元生于世宦之家,他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监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枢要。伯元生在山东,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堂伯李念之抚养。当时念之任山东道员、东昌府知府,伯元从小随伯父在山东长大。伯父对他督教甚严,母亲只此一个儿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

  光绪十八年(1892),念之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此时,座落在北门外青山桥畔罗武坝的祖宅,已在战乱中毁坏,于是在城内青果巷选择一处房屋居住。过了二年,伯父去世。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伯元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方三十,在学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 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在上海十年间,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三回(伯元写了三十九回就去世,吴研人续四十至四十二回,欧阳巨源续四十三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诗话、词话、联话、曲话)《 赵反曰啊 《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 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却参加考试,人们赞扬他志趣高尚。后来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上海,年才四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场现形记
评价《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李锡奇说:“所写种种,大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惟都不用真名,而所用假名亦皆有寓意。”鲁迅说:“特缘时势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本书急于表现当时中国时代特色,着重揭露官僚的“龌龊卑鄙”,在内容上少了细致的修饰,人物缺乏典型化,描写过于渲染夸张、笔无藏锋,内容显得不够耐人寻味。其剧情大同小异,写之又写,难免杂沓重复;又因随写随刊,结构仿《儒林外史》,因而显得杂乱散漫。鲁迅称“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伙,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参见官场现形记(电视剧)勿谓言之不预也相关链接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
· 班固的生平简介《汉书》作者是班固吗?
班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文史学家,他这一生著作颇丰,除了《汉书》和《白虎通义》,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文章。班固,字孟坚,他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和伯父班嗣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在文坛上拥有较高地位,享誉盛名。班固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幼便学习经学文史,长至九岁便能文诵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班固长到了十六岁,此时的他正处于疯狂吸收外界知识的阶段,他已经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了。再加上此时的班彪正潜心续写《史记》,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来教导班固,于是班固便进入太学深造。七年以后,班彪去世,班家生计难以维持,只得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一下子就从京城的官宦人家变成了普通平民之家。此时的班固只有二十三岁,他就是从此时继承了父亲的著书大业,开始撰写《汉书》的。别看他才二十出头,他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已非常人可比。...
· 《离骚》:离骚作者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简介
离骚的作者是谁?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芈后改为熊姓),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新考古发现可能实际为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主要作品为《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哀郢》,《怀沙》,《招魂》,出自屈原的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
·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简介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
· 《世说新语》作者是谁?世说新语的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以“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是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人编写的古代笔记小说,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校注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版)、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中外译本方面,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BrunoBellaire的法文译本和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全书字数:整书近八万字。人物的一生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