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寒食节的文化 寒食节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大盘点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53
转发:0
评论:0
寒食节的文化寒食节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大盘点,寒食节文化价值: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

  寒食节文化价值: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历史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文化价值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艺术价值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中国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中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中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寒食节是清明节吗寒食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寒食节的饮食习俗吃寒食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寒食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称"寒具",是寒食节的著名食品。馓子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甚好。现今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撒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顾名思义,为纪念介子推的食物,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类似古...
· 寒食节
由来一般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饿昏,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给他吃,重耳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到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树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考证但后人多所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介子推割股的史实也存在争议。现今学界认为应是季春时要换新火。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
· 寒食节的习俗历史上寒食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
· 寒食节对联
冷节;新烟。寒食节冷节传榆火;前村闹杏花。扫墓犹循旧规;游园可觅芳丛。寒食节悯介推而禁火;怅崔护之题门。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寒食节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寒食节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寒食节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息雨传知。寒食节杨柳旌旗春色晓;海棠时节曙光新。寒食节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寒食节广市卖饧,箫声吹暖;前村禁火,雨意催晴。杏酪榆羹,当来次第;石泉槐火,梦到赏时。寒食节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寒食节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寒食节
· 寒食节要吃什么?寒食节各地习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寒食节吃冷食山西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