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杜甫简介:诗圣杜甫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1
转发:0
评论:0
杜甫简介:诗圣杜甫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笔者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蒋兆和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桑与忧患。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笔者在赞叹此幅杜甫画像惟妙惟肖的同时,不免对作者肃然起静。意外的收获是,蒋兆和先生的照片竟与杜甫画像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双棱角分明的、有深邃洞察力的,透着桀骜不驯的眼睛,简直不可思议!蒋兆和先生是当代有突出成就的美术家,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有“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的批示,当今著名画家范曾、王明明等均师从其门下。笔者认为,是高超的艺术造诣,让杜甫和蒋兆和的容貌趋同,只不过是一个从文,一个从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杜甫简介,杜甫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4岁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念书学诗;14岁时,他已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35岁时,胸怀报国之志的杜甫,来到首都长安,想通过做官,为国为民尽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此时唐朝的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大权都被掌握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像杜甫这样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没有着落,倍受打击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里。尽管如此,杜甫的报国之志并没消减。这天,当杜甫走过一座桥时,看见尘土满天,一队衣衫破烂的男子正排着队向北走;而旁边则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哀号、哭泣。杜甫上前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又是官府在强抓男子去边关打仗呢!这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不觉令杜甫联想起他的所见所闻。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许多人丧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权有钱的富人,却依然在欢歌宴饮。愤怒不平的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大量揭露战争...
· “诗圣”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谜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歌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狂傲。他用诗歌去呐喊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笔者据史料得知杜甫有以下五种死因,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其中到底孰是孰非,真的挺难下定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揣摩下,到底哪一种才是杜甫真正的死因?网络配图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二、溺死说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把杜甫之死归因为落水淹死。这种死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
· “诗圣”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谜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歌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狂傲。他用诗歌去呐喊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笔者据史料得知杜甫有以下五种死因,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其中到底孰是孰非,真的挺难下定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揣摩下,到底哪一种才是杜甫真正的死因?网络配图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二、溺死说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把杜甫之死归因为落水淹死。这种死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
· “诗圣”杜甫的经典诗词名篇
“诗圣”杜甫的经典诗词名篇“诗圣”杜甫的经典诗词名篇寄语: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以史入诗,大水深流,言丰意远,花繁枝遒,诸体兼工。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他的诗歌影响深远,为中国古典诗歌以及唐朝社会历史变革发展探究留下了宝贵的素材。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心系苍生,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不顺,先是因李林甫编排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导致科举之路不通。为求做官,他不得不游走于权贵之间,渴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却屡遭失望,凄凉惨淡。困守长安十年间,他看清了上层统治者以及政府官员的罪恶,战乱动荡,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态度和诗词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