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绝恋:唐武宗与王才人的爱情故事
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即皇帝位前被封为颖王,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王才人,邯郸人,唐武宗李瀍的宠妃。
王氏出生平民,后因家贫被送入宫中,成为乐伎,能歌善舞,颍王李瀍十岁时出宫建府,唐穆宗将十三岁的王氏赏赐给他做侍女,因为自小生活在一起遂日久生情,李瀍做亲王之时行为放荡不羁,不喜欢读书,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王氏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和平民混处,就好像老百姓家一般。如果不是晚唐动荡的政局或许他们二人会醉生梦死的虚度一生。开成五年唐文宗驾崩,早在开成三年唐文宗的儿子就已经早夭,因此宰相与宦官们围绕着文宗的侄子陈王成美,文宗五帝颍王李瀍,文宗八弟安王李溶展开了皇位角逐。最终手握兵权的仇士良看中了平时放荡不羁且孤立无援没有积极参与皇位角逐的李瀍,认为他比较好控制,于是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还有一种说法颍王得以得到帝位,是王氏暗中为颍王策划,唐末民间野史流传一个故事,原文是文言文,我把它用白话文表述吧。
仇士良催亲信将领速速赶往十六宅(唐代亲王们居住的地区),接殿下入宫。望着中尉铁青的脸,几位神策军小将没敢多问,飞也似地点齐人马,出了辕门,绝尘而去。匆匆赶到千门万户的十六宅,他们才猛然发现,自己竟然没弄清要迎接哪位殿下。蜗居在这片金碧辉煌的牢狱中的宗室诸王老的老,小的小,再不然和帝系过于疏远。公认有望入主大明宫的,只有颍王李瀍和安王李溶。在几位兄弟中,李涵也最看重他们俩。几年前,宫里传诏,专门指明两位殿下按百官的成例,逐月赏赐料钱——看来,十六宅里的幸运儿不是安王,就是颖王。
听到了外边的喧哗,两位王爷心里明白,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被选中的人一步登天,君临天下;落选的则难逃一死——历史上,角逐帝位失败的人从来没有能苟全性命的。在谜底揭晓前,谁也不敢贸然行动。
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时候,从宫中尾随而来的宦官在人群后面尖声喊叫着:迎接大的!迎接大的!
传说,年长的安王李溶脸上的表情顿时一松,抬起腿,就要坐上神策军士卒抬来的肩舆。千钧一发之际,颍王李瀍的身后突然闪出一个女子。那是侍女王氏,本是邯郸歌伎,口才和胆略在庸人如云的十六宅无人可及。她款款地走到宦官和神策军将士面前,一字一句地说:宫里所说的“大的”,应该是颖王殿下吧。颖王身材魁伟,宫中都呼他为“大王”。再说,我们“大王”与仇将军可是生死之交呀。这等大事,你们要谨慎呀。一旦出错,可是满门抄斩的罪名!
王氏不由分说,硬是把藏身画屏后的李瀍推到了神策军将士面前。神策军将士本就没有主见,看到颖王的确身材高大魁梧,又听眼前这位小女子言之凿凿,先信了七、八分。停了一下,他们见四下里一片沉默,就连安王李溶也踌躇不前,就再没什么怀疑了。谁都不敢在波诡云谲(音jué)的时刻多说一句话。神策军将士簇拥着颍王李炎,兴冲冲地回宫复命去了。
讲故事的人告诉我们,仇士良、鱼弘志选中了安王李溶。万万没有想到,事情在最后关头出了个岔子。如果指出这个错误,整件事情将传为笑谈。考虑了片刻,他们觉得无论安王还是颖王,都少不了自己一份功劳,就将错就错,假传圣旨,册立李炎为皇太弟。
一个女子伶俐口齿和过人胆略,能对皇位继承起到决定性作用?司马光认为这是荒谬的——这并不是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晚唐帝位传承中,荒谬的情形比比皆是。不过,这个很富戏剧性的故事确实是虚构的。在一个关键性的细节上,它有明显的纰漏:安王李溶是唐穆宗的第八子,李炎是第五子。也就是说,无论“大的”是指年龄还是身材,都轮不到安王李溶。这属于一些晚唐和唐末的民间文人为满足普通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恶搞皇室的游戏之作。
不过,如果把这个故事和其他史实比照,不难发现,虚假的情节里包含了两个真实的信息:一是王氏的敢作敢为的性格,还有她在李炎心目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二是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安王李溶当时的确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唐武宗即位后就册封王氏为才人,王才人(电视剧宫心计中的王贵妃就是以王才人为原型,不过此剧对唐武宗夫妇多有诋毁)是唐武宗生命里最重要的女性。她不仅歌喉如莺、舞姿如鹤,而且王才人身材纤颀,很像唐武宗。唐武宗每次在苑中游猎,王才人必定跟随,穿上和唐武宗一样的男装,骑马射箭,衣着光鲜华丽,和皇帝的大致相同,唐武宗和王氏纵马驰骋,观看的人都分不清楚哪个是武宗,那个是王才人。宰有时候大臣呈上的表章,会误送到王才人手上,王才人不知所措,但唐武宗不但不介意反而大笑。
武宗欲立其为皇后。宰相李德裕上谏,称其无子(唐武宗与其他嫔妃育有五子七女,唯独王才人不能生育),家世又浅薄,不应立为皇后,武宗只得作罢。但武宗闲置中宫、终身没有立皇后。王才人实际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女子,后宫佳丽的恩宠无人能超过她。
我猜测,李德裕是担心这位颇有才干的深宫女子会干预政治,甚至象武则天那样牝(音pìn雌性)鸡司晨、“女主天下”。这应该是多虑了。在我们记忆中,侍御史潘好礼曾反对唐玄宗(李隆基)立武惠妃为皇后。不过,两件事情不可相提并论。武惠妃血缘上是武则天的娘家侄孙女,气质上又继承了女皇的强悍。如果立她为皇后,会勾起皇族和士大夫对武周恐怖统治的痛苦回忆。所以,潘好礼的观点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响应。王才人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没有证据表明她别有图谋。在晚唐,女性的影响早已式微,再没有呼风唤雨的能量了。等唐武宗驾崩后,王才人殉节,更赢来普遍的同情。
所以,李德裕反对王才人晋位皇后,带着一点任性,无法让人心服……
总体来说唐武宗是晚唐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做了皇帝之后就变得很勤政,一改以前放荡不羁的性格,甚至臣下公开顶撞他,他也会虚心纳谏。他在位的第三年就强迫仇士良交出权利。27岁继位的他征服回纥,昭义镇叛乱,削弱各镇割据,限制宦官专权,虽然他做了六年皇帝却使日落西山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迹象,史称会昌中兴。《旧唐书》因此称赞唐武宗,“能雄谋勇断,振已去之威权;运策励精,拔非常之俊杰。”但是,他也有个缺点,就是特别崇尚道术,对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十分迷信。结果搞的自己形容枯槁,面无人色,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死亡。中国的帝王经常这样自残,抱着长生的愿望,结果更早的去见阎王。
在唐武宗炼丹服药之后,身体消瘦,为了让武宗早日省悟,王才人经常对唐武宗说:“陛下每天想着长生,可是却形容消瘦,我很为此担心啊。”唐武宗尚说无妨。会昌六年初唐武宗因为服食丹药身体的多个器官都出了问题,但因为担心被大臣们知道他在服食丹药,因此仍然假装无事坚持上朝,会昌六年残腊唐武宗,武宗疾已大渐,已经无法上朝,身边王才人侍立榻旁,白玉帐寒,紫阳宫远,李炎的生命之火正在灰烬中慢慢微弱下去。一想到眼前人从此幽明异途,人天永隔,往日的玉笑珠香终成无痕春梦,病榻上的天子悲从中来,伤心地问王才人:我死后,你打算怎么办?
前邯郸歌伎回眸凝睇,哽咽地说:愿跟随陛下到九泉之下。
见李炎惘然若失,王才人停了一下,想起什么似的:让我再为陛下唱一曲吧。
天子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王才人轻启朱唇,宛转的歌声在重楼复殿间回响,听得人心伤泪落。那是一曲《何满子》。相传,从前沧州有位歌者叫何满子,犯罪当诛。临刑前,他进献这首曲子给天子,希望能赎罪免死。他的愿望落空了,不过声声《何满子》却流传下来。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有人说,唱完一曲断肠声后,王才人就倒在金砖地上,再也没起来 。太医闻讯匆匆赶到,为横陈的美人把脉。李炎焦急地询问结果,太医难过地说:“肌尚温而肠已断”。美人香销玉殒,在歌声中耗尽了自己。也有人说,歌唱完后,王才人回寝官精心打扮一番,还将自己的东西分送宫中上下人等,才从容地在雕梁上系好一条白绫巾……几年后,诗人李商隐感慨万千地写了一首诗:
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随落日行。
莫恨名姬中夜没,君王犹自不长生。
当王才人的凄婉故事传到扬州,漂泊在绿杨城郭下的诗人张祜(音hù)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小诗:
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二十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九泉须吊旧才人。
在唐武宗的葬礼上护灵大臣想要把梓宫移到龙楯(音shǔn,载棺木的车)上,派了多少人也抬不起了。要是误了钦天监选择的时辰,可是很重的罪名。当年,一场大雨让唐文宗的龙楯陷入泥土。李珏就是以这个罪名被贬的。就在众人议论纷纷,谁也不知发生了什么。突然,有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莫非大行皇帝再等王才人?
人们恍然大悟。等王才人的棺木抬到,梓宫突然没有那么沉重了。护灵人抬起了它,缓缓移动在灵幡素幔间……
听说王才人的故事后,唐宣宗李忱唏嘘良久,追赠她为贵妃,还下诏让她葬在端陵柏城内。大明宫的一对鸳鸯侣,可以在地下永远相依相偎。在唐武宗亲近的人中,王才人也是唯一得到李忱褒奖的。只是多少年后,谁还记得那声声《何满子》,曾在大明宫的雕梁画栋间缭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