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07
转发:0
评论:0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宋人往往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三者并举。《宋史》上便说,宋之立国,元

宋人往往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三者并举。《宋史》上便说,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宋代的台谏在选任、回避、言事、监控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比如在选任制度上,确立了侍从荐举、宰相不预、君主亲擢的遴选原则及相应程序。风闻言事原则、公文关报制度、取索公事规定和出巡采访途径等的制度化,能确保台谏监察的信息可信度。台谏对君权与相权都享有独立的监察特许权。这套制度从理论上分析,其合理性、系统性、严密性都是十分显著的,其在实际运转上也确实发挥过作用。但是在专制体制下,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它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异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其实设台谏,是君主加强皇权控制的手段,与现代西方之三权分立大相径庭。宋代相权范围大大缩小。军事由枢密裁夺。唐代宗时设枢密一职,权力虽已相当大,但特以宦官担任,非朝廷正职。五代用武人,权同宰相。宋代因袭,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太宗伐辽,一日六召枢密院计议,而宰相不知。唐代设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管财政,由宰相兼管。宋初袭唐制,后三司逐渐脱离相权而独立。王安石改革时,很想收这个权,创立三司条例司,以整顿全国财政,但不久废去。兵财之外,于用人上,宰相之权也几失落。太宗用赵普谋,置考课院,后改审官院,设审官选人。审官多由皇帝近臣任之,皇帝本人也常亲自去当考官,宰相不得与闻。苏轼写过一篇《上神宗皇帝书》,可谓慷慨激昂。但对当时的台谏之风心悸不已。他说,自秦汉设谏议大夫以来,数百人谏诤而死。但太祖建隆以来,未尝加罪一人。纵有薄责,不久又提升了。因为没有人敢重谏君主,朝政上的事只问罪宰相。所以有人讽刺说,仁宗之世,宰相只奉行台谏之旨。苏轼在文章最后说,陛下是宽容的,我说这些话,只怕招来众多的讥刺,加我以危法。但我死而不辞,唯恐天下以我为戒,不敢说话了。我上此书,迟疑了一个月,写成后毁之再三,最后才冒死献上的。

秦汉谏议大夫无定员,多至数十人,不在中枢领导核心。隋唐则移入门下省、中书省,称给事中、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等,为宰相僚属。其功能主要是对天子进行监督。唐太宗召宰相入朝议大事,谏官随之。宋代废唐制,统治中心只内置执政的中书和管军事的枢密两府。台谏便脱离宰相独立出去。真宗天禧时置谏院。仁宗庆历时规定谏官不得用宰相大臣所荐之人,台谏权势扩张,几与宰相等。而台谏的功能与前朝相比已有质的变化,即变谏君为谏相。这给宰相施政带来很大麻烦。每实行一事,施行不久,便有许多人说得失,寻废去。再行新措,复又如前。君主莫之适从,老百姓更无法执行。主意办法太多,朝令夕改,没法真正做成一件好事。

仁宗时有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党争”。当时不惟台谏,几乎所有朝臣都兴此道。吕夷简任宰相,范仲淹谏其进用多出其门。吕夷简斥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使其落职。许多人为之再三说情,仁宗却说,这么多人称荐他,有朋党之嫌,下诏诫之。欧阳修等人任谏官后,又再三陈述广开言路的道理,并为朋党之说辩护。吕夷简后来落职。欧阳修专门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心生开脱。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贤相富弼鼎力革除凭世袭、资历任官的资荫、磨勘等任官办法,得罪了不少人。大臣石介奏记于富弼,夏竦对石介有怨,又想搞垮富弼和范仲淹,便让女奴偷偷学石介的字,伪造石介为富弼撰废帝的诏书,然后谤讪于仁宗。仁宗虽不信,但富弼与范仲淹心生恐惧,自请出边任宣抚使。杜衍任宰相,力裁那些投机之徒,凡他们的上书,都要积到十多封了,才给皇帝看,有的干脆不奏。那些小人怨恨他,便想办法造谣革他的职。结果杜衍只当了120天宰相。杜衍的女婿苏舜钦,写得一手好文章,议论侵权贵。还有个集贤校理王益柔,曾于席上戏作《傲歌》。御史中丞王拱辰以二人皆范仲淹所荐,便讽劾他们,以累范仲淹。范仲淹、富弼果被再贬。有人评断说,仁宗英明,又急于图治,而富、范却陷于谗言而不得志。为什么呢?古时候君王立政立事,君臣同心同谋,小人无机可乘,可果断行事;而庆历新政,锐气有始无终,原因就是君相之间有隙。

对相权的控制,必定招来抵制。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权相蔡京直至贾似道,都把破坏和操纵台谏系统视为擅政的至关重要的步骤。秦桧弄权的第一步是“择人为台谏”,韩侂胄干政得手也得力于“惟有用台谏”。蔡京、韩侂胄常假借御笔,罢降言官,使台谏为其所控制。史弥远、贾似道则代谏官拟言章。史弥远专政,台谏先将言章副本封呈宰相审查,后由宰相交付正本。贾似道弄权,奏稿干脆由他来拟就。这时候,谏官的命运便不济了,忠于职守者或被罢黜或陷重祸,因此许多人因惧怕而失了名节。秦桧执政时,对官僚不称意,台谏便探秦桧的意进行弹劾,有时秦桧直接授意让他们加罪于人。

宋代强化台谏制度后,皇帝的权力更集中,但其决策能力反而变弱。宰相在皇帝的猜忌和朝臣的左右下很难做成大事,系命于微薄,干不了几天就得下台,如走马灯般更迭。一旦君主昏聩无能,被宰相左右,台谏又变成十分可怕的杀人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御史台
历史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唐朝贞观之前,御史台仅仅风闻奏事,没有司法权力。贞观间,御史台设置台狱,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管京官、军队的监察事务,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右肃政台负责。稍后,左台也可以监察地方。两台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神龙元年(705年),改成左右御史台。太极元年(712年)废右台,次年复置,稍后再废。唐朝政府在洛阳也设置御史台,称东都留台。开元十四年(726年)后,专设受事御史一员,以御史充任,每日一人轮流受理词讼。从此,凡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
· 御史台
忽必烈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汉人张雄飞,当议论到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弛时,张雄飞建策设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同时,西夏儒者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忽必烈接受他们的建议,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七月,初立御史台。以中书省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的长官,照例也是专用蒙古人《元史・太平传》载:“(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拜御史大夫。故事台端非国姓不以授,太平固辞,因特赐姓而改其名”。太平非蒙古族,顺帝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还得“赐姓而改其名”才行,可见非蒙古人不可任其职。御史台设立时,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御史台不仅“纠察百官善恶”,也有指陈“政治得失”的职责。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事要与御史台官员同奏,这与宋制略有不同。御史台建立后不久,曾奏言: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可...
· 宋代的禁榷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禁榷制度的起源及影响
禁榷制度指的是国家将一些类型的商业纳入国家的管控范围内,由国家来执掌这些行业。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制盐、制铁,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利润高,流程简单,因此国家将这些行业纳入专营范围,只需要很少的资源就可以获取很大的利润。这就是禁榷制度。管仲画像要了解什么是禁榷制度,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经济状况。古代的封建国家为了自己的财政收入,会亲自掌控一些行业,而这些行业都是比较有利润的。国家掌控了这些行业,就不允许私人去掌控这些行业。对于什么是禁榷制度的问题,需要上溯到齐桓公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将制盐纳入国家专营之中,这就是最早的禁榷制度。禁榷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到汉朝时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的时候,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时期,对外需要同匈奴作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对内来说,很多诸侯势力把持地方财政,影响中央朝廷的财政。汉武帝采取大臣们的意见,将制铁、制盐、制瓷纳入国家专营之中...
· 陪都制度简介:最早的陪都制度起源于什么时代?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陪都划分十大类型为两京制、多京制、军镇型、留都型、圣都型、守望型、霸府型、市集型、未就型等。是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都城的设置,基于、尤其军事防御的考虑,陪都是补充首都的缺失,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陪都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处于副核心地位。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夏朝继承,商朝发展,西周初年设立的雒邑(今洛阳)趋于完善,后世遵从之。影响了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并且许多王朝也不仅仅是两京,此外,朝鲜、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制度。而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内,按照功能划分也有设置多个首都的情况。
· 秦汉历史-秦朝的言谏制度
秦朝的言谏监督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设置谏官,二是建立议事制度。秦时的谏官有谏议大夫、给事中。“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通典・职官三》卷二十一)并在近臣侍官中,设置给事中,属加官,由大夫、博士、议郎兼领,无定员。给事中的职责,“掌顾问应付”,“曰上朝谒,平尚事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日给事中”(《通典・职官三》卷二十一))。秦设有议事制度,凡遇有军国要务,如立君、分封、宗庙、戍边等,设朝议,召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臣议政。秦始皇初定天下,有两件大事交朝议会议定,一是议“帝号”,二是废分封,置郡县。当时大多数朝臣议赞分封氍诸侯,独李斯一人反对。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