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钟馗的封神三部曲:从植物到大神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4
转发:0
评论:0
钟馗的封神三部曲:从植物到大神,导读:阳历八月十日,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

  导读:阳历八月十日,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今已然式微的传统节日。死生之外无大事,所以,我们的古人特意选择这样的一个日子,试图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留一条沟通与慰藉的通道。与之相关形成的一整套文化符号、文化心理,可堪玩味。而在这样一个日子来临之前,我们想聊聊钟馗,这个和鬼难舍难分的神奇又值得人物。这样一个人、鬼、神三位一体的大众偶像是怎样形成的?

  开始的开始,TA是“它”,一种植物,具体说,是一种菌类植物;据说也可能是一个能发出声响的物件;唐朝的某个晚上,皇帝做了一个恶梦,梦里有个黑大汉打跑了小鬼,于是,TA成了“他”,他的写真,成了每年皇上送给大臣们的贺年片;后来的后来,精英和屌丝都爱上了他,于是,“他”就变成了“祂”。钟馗,就这样从植物界进化到神仙界。再再再后来,这位大神管得越来越宽,乱世驱鬼,盛世迎福,仗剑、嫁妹、送子、夜游、喝酒,那是相当忙乎~

  最初,他是一株植物或者是一件法器

  画史中以钟馗为题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关他的身世、传说、怪谈也多达几十个版本。现存文献中,他最早出现于晋末的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今何鬼来病主人……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得,便付之辟邪。”明确他是个斩鬼的角色。但与孔子、武王这样来自于历史中的人文神灵不同,钟馗并非一个真实的人物,其来源一说是《本草纲目》所载名为“仲葵”的菌类植物,另一说是驱鬼傩舞中使用的锥形法器“终葵”。唐朝的皇帝梦见了他,于是……

  经历了漫长的“人化”和层层虚构,到了唐朝时,钟馗画像已经是皇帝赐给大臣的岁终驱秽神物。要想了解他的样貌与性格,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讲得最为详细,也被后世引述最多。唐开元年间,玄宗骊山讲武回宫后缠绵于病榻。一日梦见一个小鬼,衣绛犊鼻,鬼祟猥琐,偷得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皇上的玉笛,绕殿而奔。其后一个大鬼,黑冠蓝裳,袒臂鞹足,捉住小鬼,剜其目,擎而啖之。“上问大者为何人,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上醒来发觉身轻且健,急召画师吴道子,告知此事并要求如梦图之。道子立笔图讫以进,上以瞠视久之,抚曰:是卿与朕同梦而,何肖若此哉?遂大加褒赏。”

  在玄宗梦里,钟馗说自己“即武举不捷之士”有两种解释,一是武举未中,二是武德年间科举未中,故而他可能是武生,也可以是文人。文士版中,钟馗是寒窗苦读才华满腹的读书人,却因小鬼构陷毁其面容,更不幸的是高祖因为相貌丑陋革除了他应得的进士功名,刚烈耿直的他触柱而死;死后朋友杜平为其鸣冤,高祖追悔莫及,赐绿袍厚葬,天帝亦封他为斩鬼之神。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极端强烈的性格和大开大阖戏剧化的经历为后世的演绎和审美创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与传统文人塑造的温润、中庸、酸腐形象大异其趣,这是一个将东方的浪漫主义揳入冷酷世俗的文学幻梦,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白素贞水漫金山寺,情景惊天动地,内里透着面对坚不可摧之物的决绝与无望。所以,宋元以后的文人爱极了他。

  唐宋之际,草根与精英合力把他送上神坛

  唐宋之际逐渐成型的钟馗传奇塑造了一位人、鬼、神三位一体的民间偶像,他不仅承担斩除冥界恶鬼的职责,还因曾为读书人的特殊经历,被视作为百姓伸张正义、守护一方福祉的地方神。出于文人阶层的需要,钟馗的象征意义被不断泛化,可以暗喻忠贞守节的爱国志向,也可以寄托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心忧家国的入世情怀。民间与士夫两股绘画潮流在此汇聚,正邪、雅俗两皆相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百年中国人身体发展历程三部曲:从壮到胖想瘦
一百年前1915年6月27日的《申报》头版,是整版的医药保健品广告。我们今天的报纸同样充斥着医药保健品广告,但与一百年前比起来,我们的前辈比今人更生活在被疾病时时侵扰的恐惧之中。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讲,治愈疾病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国家强弱的大事。正如一则画着手持长枪奋勇杀敌的士兵的广告,在开篇所郑重告白的那样:“中国欲求强,必先求人民强壮为急务,非彬彬雅士、瘦怯书生可能立国于列强之前也”,只有那些“血气强盛”、“精壮有力”的“赳赳武夫”,才能够“取胜于疆场”,也只有这些“精壮有力”之人生下的子女,才能更为精壮,如此代代相传,“自此以往,国未有不强也”。这套逻辑看起来相当夸张,但在时人眼中却顺理成章——国民有病,一如这个国家有病,而国者乃积民而成,所以治愈生病的国民,才是治本之术。壹中国人壮起来!中国有病,中国人有病。在20世纪初期,这是个人所共知的陈词滥调,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这种状...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 从扬州到白马
我因此而常在那里潜水。虽然高手太多,吓得不敢说话,然而竟有所得。前几天偶然看见一个帖子,中国评书论坛的任老师贴的家传秘本倒马金枪传。偶看了不过瘾,就追去中评网继续。结果一看之下,喜从天降,笑逐颜开。原来偶苦寻两年不得的扬州王家水浒评话《卢俊义》和《石秀》竟在这里。虽然还没有贴全,也很可以解渴了。扬州王家水浒评话一共有四部,《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合称四个十回。偶之前只看过前两部,虽然也极精彩,现在看打的不如后边热闹。为什么呢?因为后边人多。这就跟论坛上一样,一两个人对掐,打极了也有限,只有很多人一起蹦出来乱战,这才好玩,说不上谁就碰上了谁。好比说单是偶看到的片段,就有林冲斗栾廷玉,鲁智深斗呼延灼,鲁智深斗董平,石秀斗武松,杨志斗魏天保。呼延灼斗史文恭,步军五虎合斗史文恭等等等等,此外小打无数。评话文字上的功夫不多谈了,这里说说单挑。因为这是武评的根基。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从...
· 从牟子到惠能
苏东坡在《食荔枝》一诗中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在这里,岭南人被赋予了诗意的象征,是一种闲适和浪漫的生活取向。事实上,在古代,岭南地处偏远,交通极不发达,远离十原,与北方的联系至多是“楚国的余绪”。其文化多受楚国的巫术等影响较多,而受中原的儒、道思想影响较少,因此被史称为“南蛮”之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蛮夷”之地,却先后诞生了两位奇人,正是由于他们,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得以空前的发展。这两个岭南人,一是东汉末期的先儒道尔后奉佛的牟子,一是中唐时期的佛教六祖惠能。他们使佛教中国化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有了一个圆满的完成。公元前后,也就是我国的两汉交接时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了汉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抗拒和排斥。汉明帝时,佛法初入汉地,引起了道教的不满与排斥。《僧史略》记载:汉明帝请来的中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道士斗法,结果获得胜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