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代不断削弱相权 为何仍出权相?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0
转发:0
评论:0
宋代不断削弱相权为何仍出权相?,在古代社会,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要角色。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但有宋一代

  在古代社会,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要角色。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但有宋一代相权却削弱很多,同时又出现过不少权相,这是值得深思的反常现象。

  一、赵宋相权去哪儿了?

  唐代本设有三个中央机构(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实为宰相,掌管国家最高权力。

  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之外,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最高命令。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较之唐代,宋代的相权由此在五个方面产生了弱化——

  1首先是决策权的弱化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在唐代,所有决策均出自中书门下两省,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议副署;必要时三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决断。故而,唐代最高命令实际上由宰相拟定,皇帝只是行使同意权或拍板权而已。

  自宋太祖以后,不仅废止宰相“坐以论道”的礼遇,而且取消宰相的主动决策权。凡事,宰相只是先写一刮子,提出几项意见,或拟出几条办法,呈送皇帝决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便是“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宰相再不能主动决策,只是遵命于皇帝。

  2其次是军事权的弱化

  宋初,宰相的军事权曾被剥夺。涉及军事问题,皇帝只与密枢院长官商议,宰相无权过问。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知制诰田锡上奏指出:“臣闻前年出师,命曹彬取幽州,是侯莫陈利用、贺令图之辈荧惑圣聪,而李昉等不知。去年招置义军,札配军分,赵普等亦不知。夫宰相非才也,则罢之可也。宰相可任,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不使与闻者哉!”(《长编》卷30)

  可见,田锡对宰相无权过问军事颇不以为然。景德元年(1004),契丹再次大举入侵。真宗没有太祖运二府于股掌之上的统帅能力,对付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需要二府之间的紧密协调,因此,“上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谓毕士安、寇准曰:‘军旅之事,虽属枢密院,然中书总文武大政,号令所从出。向者李沆或有所见,往往别具机宜。卿等当详阅边奏,共参利害勿以事干枢密院而有所隐也。’”(《长编》卷57)

  面临战争威吓,真宗被迫承认宰相“总文武大政”的职权。此后,宰相虽然过问军事,但主导权仍在枢密院。

  3再次是财政权的弱化

  宋代的财政,由三个司掌管,三司使是最高财政长官,不受宰相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所谓三司,即为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

  在唐代,司是属于尚书六部下面的二级机构(司局级),接受六部尚书(部长)的领导。必要时,宰相也会兼领户部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以便直接掌管财政大权。

  而宋代,三司地位大为提高,独立掌管全国的财政,这是有意削弱宰相的职权。王安石实行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将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整合起来,统一到新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欲让财政大权回到宰相手中。

  但是,司马光等人极力反对,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两府不得侵其事。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制置三司条例司也被废止。

  4再是人事权的弱化

  历来官府用人,本应隶属于宰相职权范围之内。任用什么人,提拔什么官,这是宰相管辖之吏部的事。

  而宋代,在吏部之外,另设考课院。考课亦即铨叙,对官员进行综合考评。考课院后来更名为审官院,又分为东西两院,东院负责选用文官,西院负责选用武官。此外,还设置三班院,专门管理内廷供奉及殿直官。

  这样的人事制度安排,导致机构繁杂,政出多门,同时也弱化了宰相的人事权。

  5最后是谏议权的弱化

  在唐代,台谏均为监察官。台官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职责是监督宰相及百官,约束行政权力;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职责是专门讽谏皇帝,纠绳皇帝的过失。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成立另一最高监察机构谏院,将原本隶属于门下省的谏官分离出来。从此以后,谏官不再是宰相下属,宰相无权任用谏官,所有台官谏官均由皇帝任命。

  设立谏官的初衷就是在于纠绳皇帝,而不是纠绳宰相,所谓“谏”是针对皇帝而言的。而让谏官脱离门下省,不再隶属宰相,反过来纠绳宰相,这样就剥夺了宰相通过谏官向皇帝进行规谏的权利。

  总之,宋代的相权之所以被削弱,一方面是由于宋初宰相范质等人主动做出让步,另一方面是由于宋太祖热衷于集权。这无疑是出于私心,害怕宰相权力过大,动摇皇帝权威,甚至觊觎皇位。权力这东西也是守恒的,相权被削弱,皇权则加强。

  二、过分集权导致权相迭出

  宋太祖富有才略,能够驾驭全局,大包大揽并无大碍;宋太宗也是有为君主,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世袭皇位,就未必称职。

  过于集中的皇权,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容易导致权力失衡,难以保障国家权力有效运行。从徽宗到南宋末期,竟然出现过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致使朝政日益败坏黑暗,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王朝的衰亡。

  蔡京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神宗时他支持改革开放变法;哲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后高氏起用保守派,他转而投靠司马光阵营;哲宗亲政后,他又投靠重新控制朝政的改革派。徽宗即位后,他投其所好,被重用为宰相。徽宗沉湎于声色犬马,热衷于书画创伤,玩赏花石,兴建园林,却怠于政务,只顾个人享乐,而将国事几乎都交给蔡京打理。

  蔡京为相二十多年,独揽大权,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勾结朋党,竭力排斥异己,将官场与社会弄得乌烟瘴气,使北宋王朝陷入空前的危机。

  秦桧颇擅长见风使舵,靖康年间他为了欺世盗名,表现出主张抗金的强硬姿态。被金兵俘虏以后,他态度又有了180度大转变,回到南宋便抛售其投降求和的“良策”,正中高宗下怀。

  此后,秦桧官运亨通,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旋即擢为右丞相;虽然一年后被罢免,但很快又起用;赵鼎罢相出朝后,他独居宰相之位长达十七年。

  在秦桧独相时期,他拼命那些反对和议、主张抗金的官员,不仅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而且还将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大臣逐出朝廷。为了控制言路,他还将自己亲信安插到监察百官的台谏机构,使之成为打击的工具。

  高宗并非昏庸之君,秦桧结党弄权专横跋扈,他其实心知肚明,之所以睁一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是因为他需要秦桧作为自己推行求和路线的代理人。有秦桧出面与金人妥协,他就可以安心做偏安皇帝。有高宗在背后支持,秦桧就可以结党营私。二者相互利用,满足于一己之私,就不想收复中原山河。

  史弥远的崛起源于一场阴谋。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与杨皇后等密谋,派人杀害韩侂胄,将其首级送金请和。史弥远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宁宗朝独相十七年,在理宗朝独相九年。

  史弥远两朝专权二十六年,对金采取屈服妥协,对内,招权纳贿,搜刮民财,弄得民不聊生。他之所以成为两朝权相,关键是两个皇帝容易被他架空。宁宗(史称“不慧”)颇为愚昧无能,毫无主见,他在位期间,前期受韩侂胄操纵,后期任史弥远摆布,是典型的傀儡皇帝。

  理宗出生于民间皇族宗室,原本没资格做皇帝,全靠史弥远在幕后策划与扶植才得以继承皇位。鉴于史弥远对自己有恩,加上他老奸巨滑,理宗不得不韬光养晦,任其把持朝政,独断专行。

  贾似道是一个“不学有术”之人,靠姐姐为理宗贵妃这一裙带关系得以入仕,后来凭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阴险狡诈等权术博得理宗恩宠,从而青云直上,官运亨通。

  理宗进入暮年,怠于政事,身为宰相的贾似道控制朝政,独揽大权。度宗即位以后,贾似道登上权力的顶峰,其专权程度超过所有权臣。度宗智力迟钝、懦弱无能,被贾似道玩弄于股掌之间,对他言听计从,无可奈何。贾似道每次上朝行臣子之礼后,度宗都要对他回拜,称之为“师臣”,不敢直呼其名。

  同所有权相一样,贾似道颇擅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一朝大权在手,便肆无忌惮,贪赃枉法,骄奢淫逸。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一味纵情声色,丝毫没有发挥正能量;他的与为非作歹,直接导致了南宋王朝的土崩瓦解。

  不难看出,上述权相之所以成为权相,关键在于他们都是权谋大师,并且遇到昏庸无能或易于掌控的君王。

  三、太监专权比宰相专权更黑暗

  毫无疑问,在帝制时代君主位于国家权力核心,是维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在于,帝王并非全知全能的神明,其能力与精力非常有限,所以需要设置百官进行治理,而宰相无疑是治理体系中最关键环节。

贾似道

  而宋代刻意削弱宰相的正当职权,使权力配置向君主倾斜,在实际运行中容易造成权力失衡。

  一旦国家面临危机或君主平庸无能,擅长权术的宰相就会以不正当手段揽取权力,以不正当手段运用权力,以不正当手段巩固权力,这就是权相得以形成并产生危害的根本原因。

  遗憾的是,后世帝王不仅未从宋代削弱相权的恶果中汲取教训,反而更加偏好集权。宋太祖只是削减宰相的部分职权,而明太祖干脆取消宰相职位,把宰相的职权完全包揽。

  然而后代皇帝生长在深宫,精力与能力有限,不能也无法承担如此繁重的皇权。因此,明代有不少皇帝嫌麻烦,私下把政务交给身边太监处理,以致让太监掌握最后的决定权。于是,魏忠贤、刘瑾、王振等权势熏天的太监层出不穷,俨然主宰着大明王朝的命运。

  太监没有文化,但心狠手辣,他们专权比权相专权更为黑暗,为害更大。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遗训终究落空,这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必然结出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匡胤削弱宰相权力稳固皇权
赵匡胤用一场巧妙的酒局轻易地解除了重要将领们手中的兵权,但赵匡胤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了,他的心还只放了一半,武的解决了,那么还得解决文的。他要是想把另外一半心也放下了,便得除掉他心中的另一块心病,那就是如何掌控那几位权倾朝野的宰相,为此他也是费尽心机。在当时权制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之下便是宰相了,大家也都知道宰相的权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统率百官,总掌朝政,能与皇帝“坐而论道”,真正的权倾朝野。相权过重,难免会对皇权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历代帝王总会耍各种手段,玩各种花招,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更是为此用心良苦。赵匡胤被拥上皇位后,立即封范质为昭文相,王溥为史官相,魏仁浦为集贤相。他们三人都是五代时期的旧臣,尤其是范质,他可是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为此,宋太祖对他们都有很深的忌讳,当初重用他们,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迫于时局的需要而已。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太祖对他们的权力以及百官之首的...
· 宋代政治的制衡之道:分相权夺兵权且多重监察
宋代完备的官场制衡机制,使五代以来“朝纲混乱,武将乱权”的传统被迫终止。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马背上夺取的天下,靠一个“陈桥兵变”摘走了后周小皇帝的皇冠,这个以武力和玩弄权术起家的能人一上台,便马上充分暴露了对武将的不信任和对权力失衡的无法容忍。不单是反感而已,赵匡胤连同他的后代们一起建立起皇朝时代堪称最为完备的官场制衡机制,使五代以来“朝纲混乱、武将乱权”的传统止于宋。不再独大的丞相赵匡胤夺取天下后做了一件著名的事情。公元964年,一次性罢免了同为后周旧臣的三个丞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以谋士赵普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完成了从后周到赵宋的宰相人选过渡期。同时皇帝又发现跟他多年的赵普也不可靠,竟背着自己收受吴越王钱缪贿赂,于是设立了一个叫“参知政事”的职务作为掣肘的副手。这件事情,意义深远,确立了宋王朝中央形成了“两府”格局:一个是宰相,另一个参知政事。而在统兵的将领们被解除军权后,皇帝...
· 揭秘孙权为何不肯重用凤雏庞统?庞统被削弱的真相
庞统为什么不被孙权重用?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孙权不拘一格、不看门第、不计仇怨的用人艺术,使得东吴集团英才辈出,远胜西蜀,直追曹魏。对于“种瓜自给”的步骘,“家世务农”的阚泽,“将家支庶”的陈表,“未有知名”的张梁,“两代世仇”的刘基,“敌国来降”的甘宁,“使气杀人”的凌统,“嗜酒如命”的胡综,孙权都能各授其职,量才录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通帝王之术的孙权,何以竟对“才高一时,名动四方”的凤雏庞统不加重用,甚至爱答不理呢?是因为孙权先入为主、刚愎自用,还是庞统盛气凌人、桀骜不驯?如果抛却小说家言为庞统塑造的光环,拨开千古文坛对凤雏的浮夸疑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庞统又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一,江东集团人才济济,文筹武略,是孙权不重视庞统的资本。略观江东的人才市场,就知道庞统置身其中,根本毫不显眼。“东吴四英将”海内驰名,是当时少有的擎天,架海金梁,固不必说。张昭、张纮、顾雍、虞翻仕宦年深,虽然功勋...
· 中国权臣名相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在楚国做太傅,当时与他一起当朝为官的费无忌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为了讨好楚平王,把本来要给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转而献给了楚平王。费无忌做完这事有些后怕,他担心太子建日后继位报复自己,于是便向楚平王诬告太子建谋反。伍奢为人很正直,他对楚平王说:“大王,不是谁的话都能听的,说太子谋反好像不合情理,他可是您定下来的接班人,有谋反的必要吗?”费无忌却从中调唆说:“大王,您可别听老伍的,他和太子建不是一般的关系,没事儿他们总在一起喝酒,太子肯定是他给教坏了。他们的阴谋要是得逞了,大王您可就惨了。”说完还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楚平王刚得了美女,处处听费无忌的,便把伍奢关进了监牢。费无忌又说了:“大王您可别忘了,老伍可还有两个儿子呀,那可都不是一般的人,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来他们肯定要找您的麻烦。大王可以拿他们的父亲做人质,召他们回来斩草除根。”楚平王便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说只...
· 孙权66岁仍亲临战争一线:不相信手下将领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么点评孙权手腕的。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孙权在军队中能牢牢掌握大权主要有几大法宝,运用得炉火纯青:网络配图第一,亲临一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他是坐镇指挥,但主导大权还在他手里。其他战事,孙权大多是亲自挂帅,所以他也有差一点被张辽活捉的经历。另举一个例子:在247年,孙权派诸葛壹假装叛逃到魏国,以引诱魏的大将上当,魏的大将率领了一万人迎接。但就要进入孙权伏击圈的时候,突然感到杀气森森,急忙撤兵。孙权就在伏击圈的第一线,大臣和太子都提心吊胆,劝他回来,在后方听听消息就行了,前方太不安全。但孙权不同意。这一年,他已经66岁了。正因为他始终坚持在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