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已有“新闻发布会”称为“出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5
转发:0
评论:0
宋朝已有“新闻发布会”称为“出榜”,导读: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视直播、新闻发言人等技术手段,宋人也肯定不

  导读: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视直播、新闻发言人等技术手段,宋人也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发布会”。不过,宋朝政府有他们的新闻发布机制,叫做“出榜”。榜,即榜文。出榜,就是政府派人在各个要闹处贴出榜文,通报新闻信息。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宋金战事告急。宋政府出黄榜,告谕士庶:“金人游骑已及郊畿。”尽管“士庶读之,莫不惊惧”,但政府显然并没有打算隐瞒这个严重影响市民情绪稳定的坏消息。

  以现代社会的惯例,若发生重大事故,或准备组织重大事件等,政府或相关负责单位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情况,并定期更新信息。或许令今人想不到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了。

  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视直播、新闻发言人等技术手段,宋人也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发布会”。不过,宋朝政府有他们的新闻发布机制,叫做“出榜”。榜,即榜文。出榜,就是政府派人在各个要闹处贴出榜文,通报新闻信息。

  对北宋人来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无疑是发生于北宋末的“靖康之变”。当时金国入侵,国难当头,从北方席卷而来的铁骑快要围住大宋的国都汴梁城了。可以想象,每一个生活在汴京的市民都会迫切地想了解战争的进展。但那个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微信、微博,该怎么办?

  其中一个办法是,宋人可以买一份报纸看。当时汴京市场上出售的新闻小报,会刊登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小报上的新闻真假莫辨。要想读到相对可靠的消息,便只能等政府“出榜”了。从靖康元年一月到次年四月,宋政府几乎每天都会在汴梁城内发布榜文,向市民通报最新消息,以安抚人心、澄清流言。

  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封坊间纷纷传言金兵已渡过黄河,人心惶惶,“近城居民流离迁徙者,不绝于道”。宋政府准备,并执行清野之策,指挥城外居民搬入城内。第三天,即十一月十九日,政府已探知“北兵临城”为讹传,原来是抗金将领折彦质部下的一部分溃兵撤退至开封。开封府便贴出榜文:“前日北兵来,系折彦质溃兵,已招安讫,城外居民,各仰归业。”清野的警报也随之解除。

  十一月二十五日,战事突然告急。宋政府又出黄榜,告谕士庶:“金人游骑已及郊畿。”尽管“士庶读之,莫不惊惧”,但政府显然并没有打算隐瞒这个严重影响市民情绪稳定的坏消息。

  之后金兵果然团团围住汴京。宋廷无力御敌,只能屈辱地与金人和谈。金人要求宋徽宗到金营谈判。其时徽宗已退位内禅,宋钦宗决定自己亲赴敌营。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政府贴出黄榜,通报了钦宗皇帝将往金营谈判的消息:“大金坚欲上皇出郊(乃上皇非皇帝也),朕以宗庙生灵之故,义当亲往,咨尔众庶,各务安静,无使惊扰,却误大事。”不消说,士庶睹榜,又怀疑虑。

  闰十一月三十日黎明,宋钦宗与金人的谈判似乎有了进展。宋政府立即又出榜向市民通报:“大金已许和议,事未了,朕留宿,只候事了归内,仰军民安业,无致疑虑。”开封士庶看了消息,心中忧虑,通夕不寐,担心皇帝会不会被金人扣留,回不来了。

  十二月初二日,宋钦宗才从金营回城,走到宣德门,忍不住哭出声来:“朕将谓不与万民相见。”士庶莫不恸哭。一时间,皇帝回城的消息“里巷争传,人情快适,恍若再生,焚香致谢”。

  然而,刚刚过完春节,靖康二年的正月初十,金人又要求宋钦宗到金营议事。朝廷又出榜通告士庶:“朕出城议徽号事,为诸国未集,来日定回,仰居民安乐。”但钦宗一入金营,即被扣押,金人以宋皇为人质,向宋王朝勒索金银。

  正月二十七日,宋政府出榜文,公告第二次和谈的进展:“两国通和,各敦信誓,车驾(指宋钦宗)与两元帅(指金兵统帅)议事渐已了毕,只候旦夕回。”二月初七,朝廷再出榜告知军民,太上皇宋徽宗“领宫嫔出城,亲诣大金军前求驾回,仰士庶安业”。但宋廷显然低估了敌人的狡诈与贪婪,金人其实并无和谈之意,只是想拿徽宗、钦宗父子当人质。

  最后和谈破裂,战事又起,金人俘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四月十三日,开封府四厢都巡检使(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贴出榜文:“据探报,金人尚有后军见留滑州界上,四方客旅未得轻出。”提醒军民注意出行安全。

  不必讳言,靖康年间,面对兵临城下的金人,宋钦宗与宋王朝的表现可谓懦弱无能,不免让后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从政府新闻通报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宋政府确实已建立了一套新闻发布机制,在危急时候,能够及时向市民通报最新消息。

  可以确认,宋王朝对“出榜”极为重视,当时的穷乡僻壤,都要求设置粉壁。设粉壁何用之有?就是专门用于张贴榜文。宋政府建造粉壁之多,甚至出现“纷然劳民”的情况。从京城到州县,再到乡里,无数面粉壁,构成了宋政府发达的信息发布网络,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前,宋朝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是无与伦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在古代宋朝竟早已有国家足球队参加比赛了?
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吃了一惊。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活动的记载“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中的高雅活动。蹴鞠的画像水浒里高俅平步青云,源于端王府的一场皇家足球赛。按大宋规矩,皇家足球队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教坊,由宣徽院主管。专业足球队员一般配置24或32名,和杂技、歌舞、戏曲演员等一道,平时生活在左右军,属于军事编制,类似今天的部队文工团、体工大队。古代蹴鞠蹴鞠的受众群体在中国古代,蹴鞠这种最早形式的足球,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世界杯的疯狂。南宋时期,宋代的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们的团体,叫作“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
· 古代的快递:隋唐已有“邮筒”宋朝有“招待所”
孔子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品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王命的速度还要快。置,就是春秋时传递文书的驿站。置是一种宽泛的说法,传递文书用车叫传,用马叫驿,步行叫邮,统称为置。“传车”,“驿马”,就是从这里来的。据《韩非子》记载,当时五十里一置。到了秦汉,驿站一般相隔三十里。驿站里有传舍,可供过夜。这是最早的官方招待所。两驿之间,十里设一亭,五里设一邮,刘邦出道之前,就在亭里上班。汉朝从民间举荐贤才,由卫尉之下的“公车司马令”负责接待,称“公车上书”。清末康梁的公车上书,就是从这里得名。汉朝公文传递速度很快。西汉时,公文从金城到长安,来回只用七天。金城在今天的甘肃永靖西北,到西安720公里,可见每天要走400里以上。当然,那是最快的一种,叫“奔命书”。今天说的“奔命”的“命”,不是“性命”,而是“命令”。秦汉时的地方预备兵,叫“材官”,一旦上头有命令,就要立刻奔赴,因此叫“奔命”,曹...
· 古人如何解暑:唐代时已有冰棍宋朝时出现刨冰
春秋末期的达官贵人们就已经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并公开出售“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北宋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元代13世纪,蒙古王公贵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的雏形。明清冰镇饮食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用冰窖、冰箱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达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进行储存。我省宁武万年冰洞据说当年就是隋炀帝避暑时的取冰处。宋代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现,叫做“冰鉴”。是一种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
· 宋朝已有牙膏牙刷雏型:药膏做牙膏马尾制牙刷
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来护齿。《礼记》中即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古人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明确提出了漱口对保护牙齿的作用。宋人张呆的《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古人漱口也是颇有讲究的,漱口有专门的“漱口剂”——盐水、浓茶、酒。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凡饮食讫,则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宋代时,出现了雏型的牙膏和牙刷。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中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
· 解密:宋朝的梁山好汉为何又会被称为“洪妖”?
《水浒传》第八十回,太尉高俅在经过两次征剿梁山泊失败之后,他任用民间造船高手叶春监造大、小海鳅战船数百艘,以图再次进剿梁山泊,以雪前耻。待到大、小海鳅船只建造完成,高俅看着规模宏大的舰队,心里特别高兴;他调拨大、小战舰百余艘,并亲自坐镇中军再次征进梁山泊。只见船队浩浩荡荡,头船上面立着两面大红绣旗,上面写些十四个金字,曰:“搅海翻江冲巨浪,安邦定国灭洪妖。”“洪妖”这一称呼在书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当然指的是梁山好汉宋江等人。那么,宋江等好汉为何被称为“洪妖”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读者并不觉得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首先,宋江等好汉居住在梁山泊宛子城、蓼儿洼当中。梁山泊迷迷茫茫方圆八百里水面,这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宋江等人跟生活在水中没有什么两样,“水”即是他们的家。同时,梁山泊八百里水面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对于征剿梁山泊的兵将们来说,这无疑是梁山泊难以收捕的重要原因。由于以上两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