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三进平凉城的故事
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急急忙忙向西北进军。大军西出潼关时,有一书生周培公在路边求见,正是用人之际,图海亲自接待。没有想到的是,周培公开门见山,呈上一份《取平凉策》,他进谋说:“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先贤诗佩》卷五)
周培公之策正好符合康熙与图海君臣剿抚王辅臣的战略意图,图海见周培公奇才可用,留任为幕客,一同昼夜兼程,奔赴前线。5月17日,图海统兵到了平凉城外十里安营扎帐,攻心为上,按既定方针,抚远大将军发布通告:“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虏不克,无往不胜。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5月18日,大战虎山墩,平凉震动。
虎山墩是古代一烽火台,修建时间无考。位于平凉城北的山头上,高数十仞,俯视泾河及平凉城,是平凉之咽喉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王辅臣派重兵驻守。图海到平凉第二天,就在城外布阵,似乎要攻城,实质上是包围城池,而派精兵去进攻虎山墩,激战一天,飞沙走石,刀光剑影,伤亡惨重,围困加火攻,夺占了制高点,将几门红衣大炮摆上了虎山墩,图海上了虎山,居高临下,城内布防一目了然,打了几炮,显力。接着,图海派清军切断了王辅臣的军粮道。
王辅臣有万夫不挡之勇,自持武功高强,平凉城池坚固,轻敌思想严重,没有把号称十万的图海清军放在眼里,派将在城外阵前较量了几次,就守城不出,观望全国战局的变化,等待吴三桂派军北上支援,送来粮饷。图海的众将也攻不下平凉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平凉城背倚南山,面临泾河,位于汉唐丝绸之路古道上,西接三关口、扼弹筝峡口,通陇右六盘山古道,北接萧关。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刘昌受诏在古塞城重筑平凉城之“七城二堡”。北宋王素、蔡挺、狄青等扩修平凉城垣。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袁亨将平凉城改建为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总兵平凉侯费聚复修平凉东、西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东为和阳门,南为万安门,西为来远门,北为定北门,是关陇易守难攻的古城要塞。(赵时春《平凉府志》)清朝初期,设平凉府,而陕西提督、布政使等长驻平凉。
一进平凉城说降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且龚荣遇还是周培公奶娘之子,他们之间多有来往。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将城中的情报悄悄传给周培公,以留退路。说明王辅臣的内部已不稳定。
周培公眼见一时强攻不开平凉城,毛遂自荐,愿冒死进城劝降,他对图海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
周培公第一次以找亲戚龚荣遇的借口,混进平凉城门,让他引见王辅臣,陈述利害,传达大将军图海招抚的意愿。王辅臣久经沙场,已经先后投靠过几个主子,出尔反尔,深谙兵不厌诈。他担心卷入“三藩之乱”后背叛朝廷,已无退路,就提出了保命、保军、保官、保境等几项条件,周培公难以决定,表示回去马上请示大将军及朝廷。
王辅臣只派一副将送周培公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愿意归顺。
二进平凉城奉诏往抚
图海派周培公快马加鞭紧急进京,向皇帝汇报请示招抚事项。
康熙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封他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第二次进平凉城,大张旗鼓,传达圣旨。王辅臣领旨接诏,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王辅臣之子王继贞与总兵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接受招抚。
三进平凉城抚定
周培公与图海的亲属保定、吴丹等人第三次进平凉城,颁发大赦令,认为王辅臣被吴三桂利诱、欺骗,附逆蓄发,背叛朝廷,迷途知返,皇恩浩荡,大赦罪臣,王辅臣等官复原职,立功赎罪,安民保境,抚定叛军。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6月7日,王辅臣剃发降。
清朝初期,历时三年的王辅臣平凉战乱平息了。
周培公二十天之内东奔西走,三进平凉城,斗智斗勇,说服王辅臣,利国利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