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0
转发:0
评论:0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第一,棉花的种植。棉花种植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在明代,推向全国,由江南向江北

  第一,棉花的种植。棉花种植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在明代,推向全国,由江南向江北,那不就是推向全国了嘛。魏晋南北朝,南朝、梁朝的时候,印度佛教禅宗第28代祖师达摩东来,建立少林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东来的时候带了一件木棉迦裟,禅宗的圣物代代相传。木棉迦裟,就是棉布,特值钱。中国没见过,中国有钱人穿绸,穷人穿麻,没见过木棉迦裟。在北宋的时候,开始在福建那一代种植,南宋的时候,南方普遍种植,但是北方还没有。所以到了南宋统治时代,南方可以普遍使用棉布了,北方还是得通过互市,北方给马,南方给棉。到了明朝就全国都能种了,中国的棉花应该是从印度这边引进过来的,经过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新疆过来,一条是从海南岛过来。

  最关键的是第二个:玉米甘薯。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地推广。祟帧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你吃我儿子,我吃你儿子,只能是这样,易子而食,换儿子吃。要不然就吃观音土,吃土肚子胀,全胀死,那老百姓只能造反。要是玉米甘薯来了,就没事儿了。这个东西原产于拉丁美洲、墨西哥。那里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还在亚洲的菲律宾有殖民地,菲律宾有大量的华侨。所以这个东西是西班牙人把它带到菲律宾,菲律宾华侨把它带回到中国,最早开始在福建种植,然后逐渐开始向全国推广。福建这个地方多山,地狭人稠,耕地面积很少,就种这个。所以这样一来,它的特点就是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当时水稻一亩地四五百斤,小麦二三百斤,玉米怎么着也得六七百斤,甘薯是万八千斤。就是不下雨,你也不用施肥,八干多斤,你再一下雨,风调雨顺,再一施肥,一万多斤高高的。这么老粗的大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健康食品,那个玩意儿最好吃。甭管什么样的土地都可以种,不挑地方,都能生长,产量还那么高。这种东西太适合咱们中国了。所以大清200多年没有农民起义,玉米甘薯居功至伟,这个东西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它的作用,刚才说的第一点,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第二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然后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第三个特点土地得到利用了,粮食总产量得到提高了,养活众多人口了,缓解了人地矛盾,就稳定了社会秩序。清朝为什么说将近200年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跟玉米甘薯的引种,玉米甘薯的贡献大大的有关。没有这玩意儿的话,一下子农作物产量上去了,老百姓能够吃饱了,所以中国人口也就翻着来了。不要钱了,不生干什么?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人地矛盾大家都能看得非常明白了。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面积是25亩,到乾隆的时候就变成6亩了,到道光的时候就变成3亩了,今天连1亩都没了。

  所以那会儿就看得很明白,康熙就说这种话,本朝统一以来,六七十年,百姓俱享太平,户口日益殷繁,分一家之产,供数家之用,岂能家给人足。但是他们当时没有办法,也不懂计划生育,人口增加的结果就是巨大的矛盾,给中国造成的压力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跟人口的增长不成比例。而且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增长得特别多,北京、上海人口出生率,尤其是上海,比欧洲都低,负增长,北京也是负增长。但是北京人口却年年增加这么多。中国这块土地,顶多是养活六亿七干万人,这是最合适的,现在已经多一倍了。

  第三,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为什么能种经济作物呢?不是因为我们有土豆白薯了吗?我们省出地方来了,所以我们能够种植经济作物了。面积增加,形成一些专业性的生产区。比如说丰台花乡,我就产花,蜜蜂吃花,我这个花种出来是卖的,交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玉米和红薯的引进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在近些年流行的许多穿越小说里,有志之士携带现代知识穿越到大明甚至大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获取这些高产作物,增加人口;然后就是设法修高炉炼钢。一个粮食,一个钢铁,这两样东西成为穿越小说中让一个朝代的根本。在一些明代题材的穿越小说里,崇祯年间天下大旱灾,也是靠推广玉米和红薯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消弭了农民起义,给“我大明”又续了一口气。但是,玉米和红薯在晚明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续命功效吗?实际上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
· 最早的人口,土地普查是从哪个年代兴起的?
《禹贡》是古代较早的山水调查结晶,最早提出“九州”说。宋人根据《禹贡》绘制《禹贡九州山川之图》。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查,包括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直至清朝前期的社会调查。古代都有哪些类型的社会调查古代社会调查的类型,是随着社会调查目的、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它们的调查主体、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不断扩展的。行政型社会调查。其调查者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官吏,其主要目的是收缴贡赋、征集兵员、派使徭役,管理国家和巩固统治,同时服务社会。例如,殷商甲骨文、金文中关于“登人”和战争的记载,春秋战国的上计制度和“初税亩”,秦的“初令男子书年”和“使黔首自实田”,汉的“编户齐民”和“度田”,隋的“输籍之法”,唐的丈量土地和《国计簿》,宋的“丁产簿”、“结甲册”和“鱼鳞册”,元的“诸色户计”和户籍清理,明的户帖和黄册制度,清的“摊丁入亩”和赋役簿册等。行政型...
· 美味的牛奶加红薯
美味的牛奶加红薯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医学研究证实,缺乏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纤维,会诱发各种生活习惯病和大肠癌。可近日大量上市的红薯,又称地瓜,含有丰富的糖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纤维等,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尤为宝贵。红薯经过蒸煮后,部分淀粉发生变化,与生食相比可增加40%左右的食物纤维。多种不溶于水纤维增加,可有效刺激肠道,促进排便。人们在切红薯时会发现,从皮下会渗出一种白色液体,这种白色液体中的紫茉莉甙,具有缓和作用。食物纤维与紫茉莉甙的作用相加,使得红薯的通便作用具有不急不缓的良好效果。红薯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诱发癌症、衰老和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一项针对小白鼠细胞的试验显示,在总共82种用于试验的多种蔬菜汁及植物成分中,红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最明显。此外,红薯还能抑制肌肤老化。利用小白鼠进行的动物试验证实,红薯中的绿缘酸,可抑制被认为能导致出现雀斑和老人斑的黑色素的产生...
· 揭秘:清朝前期的行政区划
清朝从明人手上打下了江山,清朝自顺治帝入关后就完成了统一打业,后历经康熙等帝的努力,清朝的疆域广阔空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看看清朝前期的行政区划。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既认定满汉蒙回藏为国内五大民族,又对不同民族聚居地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划分不同的行政区域。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二十五年的版图被史学家广泛认可,这时全国一级行政区分为五类二十七个:一内地十八省1直隶省明朝北直隶,清朝直隶省,设置直隶总督驻保定,现在保定的直隶总督府和保定军校是著名的历史文物单位。康熙年间原本设置直隶巡抚,雍正时候设置直隶总督管辖直隶,不再保留巡抚。因为京师顺天府在直隶,直隶总督为疆臣之首。而直隶省北部又有察哈尔、热河等地蒙古部落,地位尤其重要。2江苏省明朝南直隶,清朝江南省。康熙六年分东半部为江苏省,以江宁、苏州二府首字得名,两江总督驻江宁,江苏巡抚驻苏州,督抚属下各有一个布政使,全国仅有的特例...
· 土地的圣经
《人树》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人树》叙述了斯坦一家从拓荒创业、生儿育女到最后斯坦去世的故事。斯坦和他的狗刚到达之时,这里是被森林覆盖的一片荒地,但是,随着迁居的人不断增加,这里成为悉尼郊外的一个城镇。斯坦和他的妻子艾米经历了水、火、旱灾的侵袭,度过他们的蜜月,也尝过貌合神离、的滋味。他们的儿子雷自幼乖戾,成年后堕落为罪犯,最终死在枪战之中。女儿塞尔玛顺着社会的阶梯爬了上去,做了律师的妻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故事脉络清楚,表面上看去,并未有什么惊人的起伏。然而就是这么一部没有动人情节的小说,却让我耽读不已,至今已细读三遍了,爱不释手。一般垦荒小说,容易写成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而怀特却着眼于人在垦荒时与土地建立起来的亲和关系和根性关系:人不仅开发着土地,也开发着自己——人的情感、思想无不因土地的开发而生发,人能感受到土地的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