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圣旨"下达的流程:别被电视骗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61
转发:0
评论:0
古代"圣旨"下达的流程:别被电视骗了,众所周知,圣旨是异常神圣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死,然而

  众所周知,圣旨是异常神圣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死,然而,我们关心的是,那些神圣的圣旨是如何出炉的,它面世前应该经过哪些程序?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皇帝有了某个“灵感”,或者做出了一份决定时,他就会对身边的大臣或者太监说:“来人,拟旨。”然后他说,大臣或太监在旁边写,(有时甚至他自己亲自拿起笔写起圣旨来),正如周国平所说,“旅游业败坏风景,电视机培养白痴”,这未免太把圣旨当儿戏了!

  以唐朝为例(唐朝的丞相的权力比汉朝的小,但要比宋朝的大),所谓“圣旨”,皇帝是没有资格自己写或者让身边人写的,说得偏激一点,“圣旨”跟你这个皇帝的关系不大。

  一份圣旨的常规出炉程序是这样的:由中书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凤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件事情各自写一道圣旨(初稿),写好后送给自己的领导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其中选一道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再加以修饰润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然后送交给皇帝盖个章(皇帝如果有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话也可以用红笔写在圣旨的空白处,但他理论上没有直接否决圣旨的权力),然后再交给门下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鸾台)审查盖章,最后再交给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执行。

  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皇帝的任务是签字盖章,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那他有权将它直接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用。只有经过以上程序,并且有中书省、门下省、皇帝三方共同盖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圣旨,否则就是非法的。

  非法的圣旨在历史上非常少见,一旦出现,必然会背上千古骂名。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有一次就只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却绕过凤阁鸾台而发布了一道“假圣旨”,结果引起群臣诟病,唐中宗想任用亲信,却又怕宰相们不同意,过不了中书门下这两关,便也开始绕过中书门下而发布“假诏书”,但他毕竟心怯,便在签字时用了墨笔(按规定需要用红笔),在封存诏书时用了斜封的方式,暗示尚书省通融着执行一下,不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后来被人知晓,人们称呼那些被中宗私底下封的亲信为“斜封官”,这连被封官的亲信们都觉得丢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人的白银有什么作用?别被电视骗了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人一出手就是几块碎银?别被电视骗了,其实用银子很危险。经常看影视剧的观众们对于古代流通货币的普遍认知就是白银了,有时候是几块细碎银子,也有的是元宝样的银子,甚至会一出手就几百两,但真正的历史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影视剧拍成这样了,为了更好地观众们看剧,夸大了实际。古代老百姓哪里会拿出百八十两的白银?他们都比较贫穷,根本不会存储大笔的白银。另外白银并不是流通货币,若是老百姓拿着白银去买东西的话,恐怕店家也不会收,虽然白银是有价值的,但是难出手,而且还容易招来麻烦。民间虽是这么个情况,但是明清时期的官府征收赋税的时候,经常是要收白银的,这可是让老百姓头疼的一件事,他们家里不会存放闲置的白银,当没有白银交给朝廷的时候,那么就会给百姓带来许多的麻烦。众所周知,白银是一种矿产资源,但在广袤的中原上,却只有极少的银矿,中南地区几乎是没有,边境地区和西北地区情况又稍微好些...
· 古代银子长什么样?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 古代圣旨都是怎么开头的别再被电视剧给欺骗了
古代圣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随着如今各种各样的古装剧历史剧搬上大荧幕,我们对古代王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然而,这些古装剧也存在一个问题,对于古代的细节不够严谨,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古代圣旨的开头了。古装剧中圣旨的开头一般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古代的圣旨真的是这样吗?是,也不是,古代确实有很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圣旨,但这是建立在这句话出现以后。实际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用做开头,是从明朝开始,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清朝则照搬了明朝的规矩,所以清朝也是这样。而且,这句话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古装剧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我们在古装剧所看到的,断句错了就算了,问题还不是很大,但秦始皇汉武帝身边的太监抖开圣旨,大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很喜感了。那么,在朱元璋使用这...
· 包拯真的讨人喜欢吗?别被电视剧骗了!
包拯真的讨人喜欢吗?别被电视剧骗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国家的人基本上都是知道包拯的,讲到包拯我们都想到的是好的词语,特别正直,公正,我们可以从书本上知道,也能从电视上看到,从书本和电视里我们都能知道包拯是一个很好地人,对自己的工作很努力。包拯出生的家庭是很普通的,他不是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反正现在的人对他的形容都是很好的,都很喜欢他。我们看到的包拯就是肤色是很黑的,额头上也是有一个很容易辨认的图形,所以在那些戏曲里面我们都能看到黑色的脸的是包拯,它的意思就是很公正,不会有私心,历史上的包拯就是会这样的,就连当时的皇帝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说他对得起百姓,对皇帝忠心,对父母也是很好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都是通过电视剧和戏曲知道包拯的,说起一部电视剧我们肯定都知道,名字叫做少年包青天,记得我一开始看这个电视的时候年纪还不是特别的大,所以看的时候很害怕,它里面讲的是破案子...
· 这才是清朝嫔妃真正的样子,别被电视剧骗了
对于古代帝王的嫔妃,很多人都很好奇。因为过去没有照相技术,我们只能通过画像了解。晚清时期,中国从国外传入照相技术后,清朝皇室就成了较早拍照片的一批人。不过,直到光绪皇帝开始,才有皇帝的嫔妃留下照片。因为当时拍照技术的原因,已经那个时候,大家普遍不懂得摆姿势,所以,很多照片中,皇帝的嫔妃,看起来都挺普通的。这是隆裕皇后。她是慈禧的亲侄女,光绪的表姐。按照这样的血缘亲情,隆裕跟光绪的关系,应该非常不错。不过,因为慈禧的缘故,光绪对隆裕,一直都是非常冷淡。即便她身为皇后,也没有得到过太多的照顾。反倒是珍妃,最得光绪喜爱。跟其他嫔妃不同,珍妃自幼生长在广东,接受外来事物较多。跟皇宫里的死气沉沉不同,珍妃的性格非常活泼,这让光绪感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也只有珍妃,才有一张跟光绪合影的照片。光绪皇帝本身留下来的照片就少得可怜,跟嫔妃的合影,这可能是独一份。这是瑾妃,她是珍妃的姐姐。光绪对她,算是不冷不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