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2
转发:0
评论:0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按说孔子在鲁国作过“俸粟六万”的大官(年薪六万斗小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待遇

  按说孔子在鲁国作过“俸粟六万”的大官(年薪六万斗小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待遇),在卫、陈等国虽无实职,但也是诸侯、达官贵人们的座上客,顾问费总不会太少吧。然孔子的确是家无余财!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其丧礼“有棺而无椁”,已足见其生活的窘迫。鲁哀公十四年,最钟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十分悲伤(子哭之恸),然终不能为生活贫困的颜路(颜回之父)提供点经济帮助。那么孔子历年的俸禄都到哪去了呢?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姑妄猜之:孔子的俸禄都用来办教育了!何以见得?史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留下名姓者七十多人。遍观孔门弟子,出身高门的似乎只有南宫敬叔一人。子贡应出身商家,“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是个会做生意的大款,应该不缺钱花。那么,其他学生呢?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父子二人穷困不堪;原宪“匿于穷巷”,终生潦倒,老同学来做客也只能以破衣烂冠相见;冉耕有病无钱医治;公冶长无罪被囚;冉雍“父为贱人”;樊迟学稼学圃,自食其力。这些记载似乎证明,孔门弟子连吃饭都成问题。

  孔子是我国平民办学第一人,所收弟子多来自社会底层,入门费仅“束脩”(几条咸猪肉)而已。而其周游列国期间,身边弟子少则十几,多则几十人。这些穷弟子自然构成了一个不小的消费人群:车马费、伙食费、书本费、交际费,说不定还要缴纳过桥费、占路费等等,这些费用应该主要出自孔子原本并不富裕的私囊。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晚年闭门修书,足以将孔子那点积蓄掏空。也正是基于其伟大的人格,众弟子待之以父礼,为之守庐、服丧三年。

  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参、有若、子夏、子游、子张等皆以教书育人知名,出仕为官的很少。孔子的思想经弟子传播、发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也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堕三都”的真相,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
孔子隳三都,是孔子在鲁国执政的大事,史记、左传都有记载。我们争论孔子在隳三都事件中的地位,其实争论的一个是官制,即司寇管不管隳都的事。二是卿大夫执政时期,国君和大夫有多少权力?还有陪臣问题。其实我觉得隳三都是三桓主导的,这个观点跟史记记载是不同的。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於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但是这跟左传记载不同。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
·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六部的官员都干什么
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然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同时继续设置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网络配图只不过,人员编制不太齐全,六部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南京六部行文时都要署上“南京某部”字样,以和北京六部区别开来。朱棣北迁都城之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保留一套类似京师的中央行政机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安抚老臣,给予待遇和官位,让他们有职无权;网络配图二是更好的统治震慑南方,到明朝时,南方已经是富庶之地,每年为朝廷贡献了四分之三的钱粮,所以朱棣有意加强对南方的治理;三是为了防止北方战事吃紧,不得以退守南京之用,预留一套中央班底,以备不时之需。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京师,但也有一定职权。即便不能行使中央权力,但南京六部在管辖区内仍然具有话语权。网络配图南京所在...
·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六部的官员都干什么
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然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同时继续设置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网络配图只不过,人员编制不太齐全,六部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南京六部行文时都要署上“南京某部”字样,以和北京六部区别开来。朱棣北迁都城之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保留一套类似京师的中央行政机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安抚老臣,给予待遇和官位,让他们有职无权;网络配图二是更好的统治震慑南方,到明朝时,南方已经是富庶之地,每年为朝廷贡献了四分之三的钱粮,所以朱棣有意加强对南方的治理;三是为了防止北方战事吃紧,不得以退守南京之用,预留一套中央班底,以备不时之需。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京师,但也有一定职权。即便不能行使中央权力,但南京六部在管辖区内仍然具有话语权。网络配图南京所在...
· 拓跋宏为了迁都,都用了哪些办法?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拓跋宏为了迁都,用上了一个“绝招”让群臣们全都无法反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想要迁都算是一项最大的政治举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最终拍板决定的却只要皇帝一人。因此,如何安抚人心,顺利迁都,就成了皇帝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虽然可以强制迁都,但若是大臣们都心不甘情不愿,那后面的工作也就没法顺利的展开。所以,今天小编就给您说一个案例,那就是拓跋宏迁都,他用了一个“绝招”,让大臣们都无法反对。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家。拓跋宏在公元471年继位,年仅5岁,所以由他的祖母冯太后掌权。后来,随着拓跋宏逐渐长大,他也开始展露出超凡的政治才华,到公元493年时候,他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一直以来,北魏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但此地由于太靠北方,不利于对中原地区进行统治,所以拓...
· 清朝官员工资大起底:连两斤肉都买不起?
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评价方式,一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来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水准,系数≤20者为极度富裕、系数20—40的为富裕。照明清时代的通常说法,一个人吃饭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斗。中国古代的家庭人口数据则显示,每户平均是4—5人。县令月薪7.5石米,假如其一家是5口人,那么吃饭每月需米不过1.5石,仅占月薪的20%。米是主食,假定其他食物花费与米的价值相同或稍低,那么,按恩格尔系数计算,工资可以使县令一家处在系数≤40的水准,因此他虽然算不上极度富裕,至少也应该处在富裕水平。网络配图这么看来,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官吏工资标准绝不像顾炎武等人所说低得让人无法接受,反而算得上是“重禄”了。但是,明代官员生活拮据似乎又是事实。这里面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俸禄标准执行不到位、物价上涨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这些,而在于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特别是妻妾制度。以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