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的成就与影响:创造了新型小说体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9
转发:0
评论:0
《三国演义》的成就与影响:创造了新型小说体裁,文学成就《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

  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演义》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一.创作风格史实与民间传说、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这是《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史实,但小说并不拘泥于史实。由于写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加上作者罗贯中本人的再创作,小说展现给我们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主要人物也因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对比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象诸葛亮的《出师表》、“隆中对”等,《三国演义》几乎是全盘照抄,一字不改,增强了真实性和历史感;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除了游说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外,历史上并无其他贡献,《三国演义》则是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再到“借东风”、“算华容”,把诸葛亮吹成了仙,显然民间传说和作者个人的再创作在这里已主宰了人物的塑造。《三国演义》这样的创作风格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文学价值乃至社会意义至今仍是那样的深远巨大。金庸是出类拔萃的,他把《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运用到了武侠小说。除了《笑傲江湖》外,他的每部小...
· 《三国演义》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金庸最爱《三国》,认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本人自不例外,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从创作风格、文字特色到人物情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一.创作风格史实与民间传说、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这是《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史实,但小说并不拘泥于史实。由于写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加上作者罗贯中本人的再创作,小说展现给我们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主要人物也因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对比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象诸葛亮的《出师表》、“隆中对”等,《三国演义》几乎是全盘照抄,一字不改,增强了真实性和历史感;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除了游说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外,历史上并无其他贡献,《三国演义》则是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再到“借东风”、“算华容”,把诸葛亮吹成了仙...
· 新型环保的树葬
随着土地越来越珍贵,土葬占用土地,而火葬也需要墓室,都有一定的弊端,而在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新型的树葬也流行开来。树葬是一种生态安葬,和土葬,火葬等而言,优势明显。下面简单阐述一二:1、环保树葬合理的用到了自然资源,让骨灰和树木融合。其实也符合“尘归尘,土归土”的说法,树葬可以选择森林里,对环境是有利的。2,节约土地资源土地是宝贵的资源,现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天地的价格越来越贵,而土葬,火葬都占用土地。树葬的痕迹几十年就没有了,把骨灰放树下,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起到了绿化效果,美化环境。3、方便管理树葬并没有墓碑,秩序对树木和场地进行清理和修剪。树葬管理成本低,购买了相关服务以后,可以节省很多与维护有关的费用。4、解压树葬是比较新颖的葬法,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创新。与土葬,火葬相比,树葬让大家能够接受亲人的离世。如同一片树叶,从嫩叶到老,再从树上飘落到地上,化为...
· 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
一、由后人实现诸葛亮理想的翻案小说题为“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的《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共10卷139回,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为今所见最早的《三国演义》续书。该书在其“引言”中明白宣告:“及观《三国演义》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及观汉后主后为司马氏所并,而诸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于是,遂因西晋末年刘渊父子自称汉氏苗裔,则借其崛起而翦晋事,以为三国时蜀魏斗争的继续,乃“追踪前传”《三国演义》,敷衍成小说,使之“显耀前忠”,“以泄万世苍生之大愤”。此书在开端的第一回就揭示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奈何(蜀汉)营中星殒,(诸葛亮)丞相云亡,遂使奸雄得志,千载于今,人心痛忿。幸而天道尚存,假手苗裔,夷凶翦暴,使汉祀复兴,炎刘绍立。”书中叙蜀亡之时,后主幼子刘琚(一作梁王刘理子)改名刘渊字元海,投北地匈奴,哭祭“元运...
· 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
《三国演义》标榜的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俨然是据正史而编撰的历史小说,故在故事主线和人物的结局上必须参照历史而难以虚构。于是,诸葛亮的北伐就未能成功,处于鼎立一足的蜀汉政权也最先被魏吞并……其实,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安排的结局十分不满,有的文人就拿起笔来为《三国演义》作续书或者重写三国历史小说,企图改变《三国演义》的故事结局。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由后人实现诸葛亮理想的翻案小说题为“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的《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共10卷139回,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为今所见最早的《三国演义》续书。该书在其“引言”中明白宣告:“及观《三国演义》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及观汉后主后为司马氏所并,而诸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于是,遂因西晋末年刘渊父子自称汉氏苗裔,则借其崛起而翦晋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