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的叫法明朝才正式有
看古装剧,无论演的什么朝代,“知府”一词出现得总是很频繁。比如,在《楚汉传奇》第13集中,项伯对项梁说,“他(赵高派来的官员)和知府大人又躲进了密室”。要知道,知府是明朝才正式命名的官职名,也就是说知府的叫法起源于明朝,这在古代正史《职官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宋朝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这么看,秦朝当时肯定没有知府。
知府重在“府”,府的变化直接体现了知府的变化,这其中还是很有说头的。
魏晋时期,州刺史同时兼着将军的职务。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府非常重视,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过职的州普遍设置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叫作府尹。
五代按照唐的制度沿袭下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知府衙门
府,比较吃香和盛行的朝代是宋。当时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知就是主持的意思,即主持某府事。宋朝的知府事管着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手中掌握的权力会因为州府的不同而稍有差异。打个比方,假如到富足的江南任职,肯定是肥差,当地经济实力很强,知府就容易有作为。如果到了蛮荒之地,多少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两相对比,便能看出知府和知府是不同的。
府最不吃香的时候是元,其地位直线下降,府被分化为总管府(路)与“散府”(府),汉人先前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蒙古人掌握朝野重权。路也不是元朝特有的,宋朝就有了,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时候,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叫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在史书上以正式官名确定下来,对府的职权、责任和义务有了详细的规定。
史料上说,明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是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不过,没多久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了。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各个府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的多寡、路程的远近、案件的多少、民风的顺劣等情况,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一个字代表一种境况。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正四品,但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知府或当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任命。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过知府并且很有经验的官员。
如此看,《楚汉传奇》中的项伯说“知府”时,距明朝还有小1500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