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的幞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0
转发:0
评论:0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的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华

  幞头起初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 大视觉空间,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

  秦汉时期华夏地区身份高贵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湖 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幧头,说或称之为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 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 头。

  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 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头,已可见到发髻隆起的外观。到了唐 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郭若 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这种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 样,《旧唐书·舆服志》谈到唐高祖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

  唐中宗赐给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 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这些幞头式样,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画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寿墓壁画、咸阳底张湾贞观十六 年(公元642年)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礼泉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郑仁泰墓及西安羊头镇总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头顶部增高,似衬高头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样,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 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豆卢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 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神龙 二年(公元706年)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 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后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 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汉)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 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服饰:宋代幞头与唐代幞头的异同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唐朝的幞头帽顶向上有弧度形成一个半圆,是圆顶的,且帽后的两脚大多是下垂的,咋一看与兔子的耳朵差不多,正面看一般看不着,侧面方可。这是唐朝时期最常见最流行的幞头,李白的画像所戴的正是。而宋代的则是帽顶是平的形成方形的,并且两脚是直的且向上翘,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是很长的并且比较细,在末端是向上翘的,正面看一目了然,如影视中的包公所戴。唐代幞头宋代幞头
· 宋朝服饰:宋代幞头
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宋代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变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裤袜,为足衣,有长统和短统,一般女子所用,男子也有穿着。幞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平式幞头,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结式幞头,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
· 幞头
参见帽子官帽乌帽子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以下这个陶俑中舞女的服装为“健舞”的服装,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胡舞中最出名的便是“胡旋舞”。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齐胸襦裙也叫高腰襦裙,是唐朝盛行的襦裙款式.唐朝诗人用“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来形容美女着高腰襦裙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的场景。半臂也是影视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款式,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文官服饰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下面为您介绍唐代的文吏服饰。唐代冠帽有幞头(由起初一块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进贤官(为历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帻及武弁(平帻巾与武弁是同一种冠式,是古时一般人裹在头上的布,后成为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平巾帻)、笼冠及貂蝉(将貂尾插在平帻巾上,平帻巾外罩笼冠)、武士冠(在帻上戴一种雄鸡冠)、通天冠及进德冠(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与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出土陶俑)。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