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10道名小吃的历史由来 知道三个绝对是美食家!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1
转发:0
评论:0
10道名小吃的历史由来知道三个绝对是美食家!,导语:老北京名小吃历史悠久,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北京10道名小吃的由

  导语:老北京名小吃历史悠久,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北京10道名小吃的由来,知道三个的绝对是美食家!

  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把新疆的某个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小吃送进宫。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盘祖传的江米团子。香妃见到江米团子,就知道她丈夫来了。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他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叫艾买提,就叫艾窝窝吧。

  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是北京的一种名小吃,是回民饮食中的佳品,此物因其个头小似羊眼,所以人称羊眼包子。别看包子小,但馅料多样,深受人们喜欢。传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过羊眼包子,故而出名。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乔装打扮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羊肉包子铺的羊眼儿包子。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有罪不敢欺瞒: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的精细些,包的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便传旨:“朕觉得羊眼儿包子很好,可经常送到宫中,找内务府开银。”从此,羊眼儿包子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本来豆汁儿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爱。后来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于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灌肠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绝对的大众化。这种纯北京式的真正土产多少年来在集市、庙会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来唱主调。吃灌肠不在乎解饿,只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馋瘾。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爆肚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炒肝

  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清朝同治年间,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发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现在,会仙居被认为是炒肝的创制者。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种特色的炒面食品。炒疙瘩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食之绵软柔韧,醇香可口。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民国初年,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她们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吃起来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据说,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来人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尝罢,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豌豆黄和芸豆卷。

  奶酪

  奶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其性质与常见的酸牛奶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发酵过程来制作的,也都含有可以保健的乳酸菌,但是奶酪的浓度比酸奶更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也因此更加丰富。就工艺而言,奶酪是发酵的牛奶;就营养而言,奶酪是浓缩的牛奶。清朝,在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是满族正黄旗人。他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从此,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专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

  糖火烧

  糖火烧是是满族传统小吃,因其制作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相传远在明朝的崇祯年间,叫刘大顺的回民,从南京随粮船沿南北大运河来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这通州镇水陆通达,商贾云集,是个落脚谋生的好去处,便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取名叫“大顺斋”,专制作销售糖火烧。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你知道“习”姓的由来么?
习性在中国百家姓中不算大姓,并没有进入前一百名,他的由来共有3处。第一处:源于国名在我国春秋时期,曾经有一诸侯国名为习国,习国在当时不算强国,逐渐被春秋时期的其他国家所兼并,后来习国剩下的遗民就自觉的以国为姓,通通改称习姓,流传至今。第二处:源于官位宋朝时期原有一官职名为习学公事,习学公事,原为五代时期后周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中书门下省。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在中书门下省设立了五个基本的衙门,称作五吏房。到了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设置"检正五房公事"一名,总管兵监督五房吏各项事务,该官员又称"都检正"。所有的"都检正"、"检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经被皇帝选定为充任者,就叫做"习学公事",然后经由吏部审核之后,分派至相应岗位进行见习,待前任"都检正"、"检正"离任后继任,其后便称"都检正"或"检正"。如若在任的"都检正"或"检正"...
· 你知道月饼的由来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
· 你知道饺子的由来吗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
· 今日秋分,你知道秋分的由来和习俗吗?
2022年9月23日是秋分节气,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日-24日交节。在这一天,太阳会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的昼夜等长,而秋分也就意味着秋天过去一半了,那么今日秋分,你知道秋分的由来和习俗吗?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讲一讲。图源自网络秋分的由来在每年的9月22日-24日的时候,太阳会达到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的赤道,这一天24小时昼夜被均分,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的现象。而秋分的“分”,其实是有“平分”的意思的,除了表示昼夜平分外,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平分了秋天,到了秋分就表明秋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但很多地方也是从这天开始,才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由此可见,这秋分与春分一样,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还有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讲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而秋分这一天刚好在...
· 曹姓10位古代官员,你知道几位?
一、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曹参(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沛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二、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