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说万里草原丝路是以契丹为唯一宗主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1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说万里草原丝路是以契丹为唯一宗主国?,在中国历史上,辽代(时称大契丹国)在东南西北都开有榷场,和各个国家民族进行贸

  在中国历史上,辽代(时称大契丹国)在东南西北都开有榷场,和各个国家民族进行贸易,特别是由西向东,这种榷场分布在上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各个站点上,造成了陆路丝绸之路的最为繁荣的时代。而且,辽代第一次将榷场开进了阿拉伯地区,并且使这个名为“大食”的地区臣属与自己,尽管是名义上的臣属,也是重大的历史突破。这条丝路,比当年唐太宗的天可汗路整整长了一倍还多。最为值得注意的是,辽国维持如此漫长的丝路,主要手段竟然是“和亲”。

  1004年之后,辽国与劲敌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不但稳定了南部边境,而且获得了每年三十万的绢银,这使得它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贸易。这种贸易无疑首先需打通从东罗马开始的一直到中国的最东部呼伦贝尔的贸易通道。东罗马向东的第一站就是阿拉伯。阿拉伯国家在唐朝曾经应约出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和中国的关系比较密切。辽国建立之后,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六月,“波斯国来贡”;天赞三年(924年)九月,“大食国来贡”;太宗天显八年(933年)六月,又有“回鹘阿萨兰来贡”。《辽史》记载中,大食共有3次来朝,天赞三年(924年),大食遣使来朝;开泰九年(1020年)冬十一月,“大食国遣使进象及方物为子册割请婚”;“太平元年(1021年)三月,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封王子班郎尹胡思里女可老为公主,嫁之”。

  也就是说,辽国的一位王子的女儿名为“可老”出嫁给了大食国国王的儿子“册割”,两国形成了和亲关系,同时大食也成为辽国的“属国”,并被列为属国职官表中。两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繁密。根据波斯历史学家马卫集记载,1027年,辽国和喀喇汗王朝结为姻亲关系。来往本来就很密切的阿萨兰回鹘也迎娶了契丹公主,后不久,这位契丹公主生下了一个儿子,阿萨兰举国欢庆,并且派人到辽国报喜。和西夏的和亲萧太后执政的时候就完成了,将辽兴宗的一个姐姐嫁给了西夏皇帝李元昊。原来,在思路上西夏时捣乱的,经常劫掠商贾,扣押货物,此后,只抽取十分之一的过境税了。从吐蕃过境的商贾也因为和辽国的和亲,而顺利放行。

  所以,从汉朝开始的陆路“丝绸之路”的西半部,此时因和亲公主的作用,畅通无阻了。那么向东的丝路,辽国也基本上是如法炮制。所谓的向东的丝路,就是目前所称的东北亚丝路。首先遇到的就是阻卜。“阻卜”首见于《辽史》,就是鞑靼的别称。起始于呼伦贝尔,后来不断南下,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契丹建国初期,阿保机曾经亲征,但是,始终保持敌对状态。辽国在南下对宋作战的时期,萧太后和辽圣宗采取灵活措施,双方谈判,辽国采取了和亲策略,将公主嫁给了阻卜的首领,稳定了后方,辽国才取得了对宋作战的顺利。《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进一步强大,使阻卜成为了辽的属国,双方开始开榷场,并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有一次阻卜一次就“进贡”的20000匹马,辽国的回赐也是相当可观,这都拜和亲取得的的成效。草原丝路的北阻卜、西阻卜终辽一代基本维持。但是,北部阻卜,被辽国强行收归为属部,成为辽的一部分。贸易直通,一直达到现在的北部靠近俄罗斯一代,有的还越过了黑龙江,和布里亚特蒙古交易。

  而在东北亚,只有高丽还和宋朝保持着友好关系,成为辽国的心病。辽圣宗曾经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之后委派外戚萧恒德率领80万大军,将高丽彻底击败,高丽终于奉献地图表示臣服辽国,辽圣宗将萧恒德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了高丽王,从此,东北亚南部的丝路也彻底开通。

  只有一个地区,辽国绝不撒手,就是沿着黑龙江一带到长白山一带地区,这个地区主要生活着生女真人和五国部人,主产的物资有沙金、北珠、人参、鹿茸等,这还不是主要的,辽国之所以不能放弃这个地区,也不采取和亲羁縻的手段,一定要自己管辖,就是因为这里特产一种小型猎鹰——海东青。当时,辽国以捺钵的形式商议国家大事,放鹰(海东青)捕猎天鹅成为了一种必须的形式,具有了宗教的色彩,所以,辽国必须每年向生女真和五国部催讨海东青。为此,辽圣宗特意从上京开了一条催取海东青的“鹰路”。这条路虽然是为海东青所开,但是,鹰路一开,却直接促进了丝绸和貂皮、鹿茸、生金、人参、北珠的贸易,而这些都被带到宋辽边境的榷场,成为从宋朝换取物品的主要货物,乃至宋的铜钱也因此大量流入辽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鹰路”成了“丝路”——当时,只有这一条路,不是通过和亲而通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顾恺之是以形写神的画家?
为什么说顾恺之是以形写神的画家,查字典小编为您整理。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与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杰”。他能诗赋,善书画,多才多艺。他的人物画通过描写外部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以形传神,使汉代多重动态、外形生动的特点转向注意神韵和内心世界表现,这是他对中国绘画的一个重大贡献,所以有人称他是“以形写神”的画家。顾恺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并有画论传世。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只能从唐宋人临摹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名作中,感觉他传神的笔法。这些娴静端庄的人物神态,秀丽的设色以及环境布景、服饰道具的设置,无不奇古质朴,人物的描画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十分匀和,悠缓自然。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以形写神”的画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都摹写过他的画。这就是为什么说顾恺之是以形写神的画家的原因。
· 唐代真的是以胖为美吗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的
还不知道:唐朝审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炎炎夏日已经来临很多,身上有些小肉的女孩子都会感慨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在唐朝,感觉自己如果生在唐朝的话,一定是国色天香的大美人。提起唐朝大家都会觉得唐朝人喜欢丰腴的美人,其实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唐朝和现代一样,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有喜欢骨感的,自然也有喜欢肉的。众所周知,唐朝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大家所以为的以胖为美,应该出在盛唐时期。很多人觉得在这个时候,国力昌盛,加上对外交往也比较密切,所以思想开放,忽而出现了以胖为美的现象。那么这个说法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呢?那就是杨贵妃,很多人觉得杨贵妃是唐朝公开的美女,她就是身材微胖,所以这也就代表了唐朝也以胖为美,那么杨贵妃真的很胖吗?在《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对于杨贵妃的描写,都用了一个词叫做“丰艳”。所以大家都感觉杨贵妃是一个胖美人。不过大家看一下这些...
· 卫国石氏:以字为氏还是以邑为氏?
卫国石氏:以字为氏还是以邑为氏?石姓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的卫、郑、齐、楚、周、宋、魏等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石姓。根据有关姓氏书籍和史籍记载,石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有四支主干:即(1)姬姓卫国石氏;(2)姬姓郑国石氏;(3)姬姓晋国石氏;(4)子姓宋国石氏。卫国石氏之先出于周文王之子卫康叔,为姬姓。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F之后。”。石F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F,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F,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F,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F。据今人胡尧《中国姓氏...
· 老子为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摘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为全明白了,就会遭致困难和祸害。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疾厄。圣人没有灾难、祸患、疾病,正因为他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所以永远不会招来祸患。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为全明白了,就会遭致困难和祸害。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疾厄。圣人没有灾难、祸患、疾病,正因为他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所以永远不会招来祸患。“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不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种是对目前似乎比较完善的现状不满足,而求进一步的“知”。无论哪一种,都是虚心的态度。《道德经》中最讲究的就是这个“虚”,“虚”才能纳物、容物而变得丰满,虚怀...
· 老子为道: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为全明白了,就会遭致困难和祸害。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疾厄。圣人没有灾难、祸患、疾病,正因为他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所以永远不会招来祸患。“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不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种是对目前似乎比较完善的现状不满足,而求进一步的“知”。无论哪一种,都是虚心的态度。《道德经》中最讲究的就是这个“虚”,“虚”才能纳物、容物而变得丰满,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获得长进。其实就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道理。“不知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是很明白的那个状况。得了一鳞半爪的知识就以为什么都知[注: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了,这是“小器易盈”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