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酒的由来和发展:宋朝人为何把酒叫做“祸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0
转发:0
评论:0
酒的由来和发展:宋朝人为何把酒叫做“祸泉”?,自从酒这东西发明以后,不知道成为了多少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临时避难所?历史上

  自从酒这东西发明以后,不知道成为了多少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临时避难所?历史上关于酒的记载俯拾皆是,今观宋人笔记,非独帝王将相嗜好此杯中物,文人雅士、市井中人对此也有诸多感慨,此中酒德、酒趣、酒事,让今之贪杯者亦不无借鉴。宋人陶谷所著《清异录》中就列有酒浆门,专门叙述唐五代期间有关饮酒之人的种种趣事。比如唐穆宗喜饮西凉进贡的葡萄酒,并赞曰,饮此酒顿觉四体融和,真太平君子也。而乱世枭雄王世充也曾说,自己日理万机,劳累异常,只有酒能起到和气通畅的作用,竟封酒为天禄大夫,希望酒能时刻陪伴自己。

  时文人雅士既有把酒称做“快活汤”的,也有叫做“曲世界”的,诗人杜甫就有诗云“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元稹亦云“亲烹园中葵,凭买家家曲”。酒虽有暂时的麻醉作用和对现实的一味逃避,但也有很大的危害性,导致文人酒后乱德失性,陶谷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酒是“祸泉”,大凡置于瓶中的,为酒。酌于杯,注于肠,善恶喜怒纠结,祸福得失不分,假如性昏志乱,癫狂不已,平常之时不敢为者为之,言谈举止肆意妄为,好事都能变成坏事,岂非自掘陷阱?此绝非圣人贤士所为。所以,酒这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个“祸泉”而已。

  对于十足的贪杯者,陶谷称之为“瓶盏病”,喜欢喝酒的人,没有早晚和寒暑之分,高兴了往醉里喝,忧愁了也把自己往醉里灌,闲也醉,忙也醉,至于饮酒有无下酒菜,酒是好是坏,一概不问,即使典当借贷和赊帐也不在话下,每天必饮,饮则必醉,即使喝醉了,对酒也不厌弃,哪怕饥寒交迫,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这不是“瓶盏病”是什么?翻遍所有的古代医书和中草药,没有一种药方可以治愈此病。看来古往今来,象这样嗜酒如命的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即使现在依然难以绝迹。

  虽然饮酒有许多的坏处,但是贪杯者依然我行我素,《清异录》中载有许多善饮者的趣闻,如荆南有一官员叫做单天粹者,宜城人(今湖北襄樊),平生最喜欢饮宴,每日里大张宾客,并且每每用一巨杯劝人饮用,宾客多被其狼狈致醉,只是人们因为其人德高望众,素有善名,而不得已从之,当时人们戏语单家酒虽好,但无亦于请君入瓮,实乃“觥筹狱”也。以酒戏比身陷囹圄,似可看到众人无可奈何却又推脱不得的尴尬,此与现代官场上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宴席颇有相同之处。

  古人很早就说过,酒不可杂饮,若饮之,虽然善饮者也不免会酩酊大醉,盖因酒的酿造方法比较特殊,而官办作坊和民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此为饮酒之人的大忌。时有宛叶人胡适(与近代大学者同名,却不料是个好饮之人),冬至日请客,用诸家群遗之酒招待客人,客人流露出恐慌和忌讳的神色,私下里相互告诫,胡适疑而问之,宾客中有一人笑道,我们所畏惧的只是你家“百氏浆”而已。更有一人答道,我们所担心害怕的是你家的“杂瑞样”。“百氏浆”和“杂瑞样”都暗指胡适待客的酒水太杂,好似今人一会儿喝茅台,一会儿享用五粮液,两种不同酿造的酒很容易就会把人喝醉。

  不独王公贵胄,民间贩夫走卒喜欢饮酒,就连僧道之人也不免被此杯中物,河阳有一僧人唤作释法常,性情非常豪爽,酷爱饮酒,无论寒暑还是晴雨经常大醉,醉后就呼呼大睡,醒来后就朗声吟诵“优游曲世界,烂漫枕神仙”,曾经对自己同道中人说“酒天无虚,酒地绵远,酒国安恬,没有君臣贵贱之分,没有财利之所图,也没有刑罚狱讼之苦恼。乐陶陶,浩荡荡,这种快乐岂是别人所能体会的?既而象一只翩翩蝴蝶一样让自己的神思飞扬,在浩渺而遥远的意境中不复觉醒也。此君深得但愿长醉不愿醒的精神酒精麻醉之精髓,如李白一样梦游天姥吟留别,何其浪漫也。

  说到李白,宋人笔记中还揭示出李白饮酒的一桩公案,旧闻李白非常喜欢喝一种叫做玉梁浮的酒,但是无人知会玉浮梁为何物,陶谷得一吴婢,大概此婢精于酿酒之道,会酿造一种美酒,遂催促之,吴婢对曰“酒尚未熟,现在的酒只是浮梁耳”,陶谷心有所动,命其婢取一盏近前观之,但见蛆虫漂浮在酒脂之中,顿时明白了李太白所喜饮玉浮梁即指此物也。李白人称诗仙也,一个“仙”字即离不开酒,但是喝这种所谓的酒,也实在是让人有些反胃,但此酒显然酒精度数不高,倒是便于李白酒后诗百篇,挥斥方遒,古人大多有今人难以理解的癖好,所以李白喜欢喝这个劳什子玉梁浮在当时也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

  而下面这个故事多少就带一点玄虚了。话说当时有一进士叫做马怀真,此人有异术,有一天,召集了十多宾客,面前放一方台,台上有一小铜盘,盘中有一黑匙,此人用匙子逐次放入客人口中,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有一盅酒被吞入喉中,甘甜爽口。然后将盘中之物倾向众人,用匙入口,始觉为羊肉,接着是鱼和鸡肉的味道,鲜美无比。所有的人竟然感觉相同,众人十分惊奇,怀真偶然起身,众人看见匙末有文曰“天公匙”,盘底曰“如意盘”,内中有一人假做要借用此物,马怀真突然变色道“此物不能借给你,唯担心别人会利用其招摇行骗”,老马此种行径与前些年风扉全国的特异功能者暗通曲款,让你将信将疑,其实这都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幻术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中的秘密:古人为何把酒叫做杜康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确记载杜康造酒的古典文献有20多部。如《酒诰》、《世本》、《说文解字》、《战国策》、《汉书》等;明确提及杜康的诗词歌赋有100多首,如魏武帝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北宋哲学家邵雍“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金代元好问的“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等;明确与杜康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民谣有数百篇,如杜康造酒醉刘伶、竹林七贤、醉八仙等。杜康资料图明朝万历年间《白水县志》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明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我道是嫦娥挤出胭脂泪。”,清陈维崧《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词:“使渐离和曲,杜康佐酿。”源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
· 茶药的由来和发展
茶从一开始就是以其独特的医闻保健作用而引人注目,而后才逐渐成为日常饮料。药茶即茶剂,是指以含有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在应用时多采取沸水浸泡取汁服或加水煎汁服,可随时代茶饮而起到治疗作用。药茶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昀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公元1307年,元代邹铉增编的《...
· 酒乡—酒典佳话—鲁迅把酒论世
鲁迅先生爱喝绍兴酒,而且将酒写入他的诗歌、杂文、小说里,但他不是狂饮滥喝,而是慢饮小酌,以酒会友,以酒寄托着他的爱与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自嘲》中的一联。诗的全文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更有不少饮酒文,在他的杂文中常常谈及酒。1927年9月在广州学术演讲会上,鲁迅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就魏晋期间的竹林七贤,如阮籍、刘伶等,说明酒在文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并论及酒功酒德,且时露锋芒,以古论今,针砭时弊,入木三分。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都写到绍兴酒,写到绍兴酒俗,无论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还是《孔乙已》、《故乡》、《祝福》,无不以酒写人写事,以人以事写酒。
· 【望泉寺村】的由来
早先,北京顺义县城有个于姓的财主,家里瓦房成片,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日子过得非常富足。一天,于财主的父亲病了。于财主想:父亲年事已高,又有重病,应当早早准备后事,选一块坟地。有钱人选坟地是一件重要的事,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于财主找了个风水先生在县城周围转了几圈,看中了县城西南一块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草丰树茂,村西又有一条河。于姓的人把坟地选在河边是最适合的了,于财主挺高兴。过了不久,于财主的父亲死了。为了显示自己家有钱,于财主把葬礼办得十分隆重。安葬时,于财主把坟头修得很高,并且立了碑,在坟地周围修起了围墙,里边种上了松柏树,并派专人看护。于财主的张扬举动,招得村里人很不满意。一天,看坟的人和村人闲聊,问起这个村的村名。那时候,这里只有几户人家,并没有村名。村里人对于财主不满,便说:"这个村叫网圈,鱼网的网,圈套的圈。"看坟人听了,觉得于主人不利,就告诉了于财主。于财主听了,非常烦...
· 两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和发展:党锢之祸结果怎样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关进监牢,后来虽赦归故里,却禁锢终身,不淮为官。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结果事洩,窦武、陈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杀“党人”,被囚监、杀戮及流放的达六、七百人,并且株连及五族、师生,全部免官禁锢。其波及之广、残害之深,比第一次“党锢之祸”更厉害。第一次党锢起因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