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子舌战淳于髡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9
转发:0
评论:0
孟子舌战淳于髡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孟子,曾经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希望诸侯王能够采用自己的主

  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孟子,曾经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希望诸侯王能够采用自己的主张救国,可是常常碰壁,不得重用。在其拜会的各大诸侯王中,齐宣王算是比较贤明,对孟子也比较客气了。只不过客气归客气,齐宣王对孟子执客卿大礼,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搞的孟子心里很窝火。

  于是,有了下面一场辩论。

  孟子说:“今天,我游说你家大王,你家大王还不高兴,我想,大概是这小子不知道,好为什么是好吧”

  淳于髡在孟子游说齐宣王的时候,就坐在孟子的旁边,看了全过程,很有发言权。淳于髡说:“不对啊,大师。应该是你实在没有说出什么好来吧。过去,大音乐家弹琴,就算是深藏在水里的鱼都会浮出水面来听,天子的马吃着精美的食料都会抬头欣赏。鱼和马尚且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何况是我们大王呢?”

  淳于髡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齐宣王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贤明了,为何孟子的主张在齐宣王那里就根本行不通呢?孟子的学说本身就没有问题吗?

  当然,孟夫子是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的。孟夫子反驳说:“当雷电交加,连树木都劈开的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感到震惊,可是耳聋的人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太阳月亮是那么的光明,让天下万物都受到光辉的照耀,可是瞎眼的人却什么也看不到。现在你家大王就像是聋子和瞎子啊。”

  孟子说的也不如道理。在孟子死了之后一百来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提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孟子本人也在以后的一千多年,地位越来越崇高,成为亚圣。孟子的学说,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那么,为何后世君王欣赏孟子学说,而齐宣王等战国时期君王就弃之如敝履呢?

  我们先看看淳于髡是怎么反驳吧。

  淳于髡说:“先生您说的不对。过去有个叫做揖封的普通人,生活在高商地区,齐国的百姓就欢喜歌唱;士兵杞梁在前线战死,妻子悲伤不已,人们就赞颂杞梁的妻子。可见没有什么微小的事情人们不会注意,没有什么隐蔽的行为人们不会察觉。先生您要是真的贤能,为何居住在鲁国,鲁国却一天天弱小?”

  淳于髡列举了两个普通人却为人所知的例子来进行反驳,并且以孟子的母国鲁国弱小,攻击孟子,很有杀伤力。

  孟子再次反击,说:“能吞下船只的大鱼不会生活在池塘里,有原则的人不会生活在肮脏的社会中,不任用贤能的国家,又怎么不会衰弱呢?茅草到了冬天就一定会掉落,我只是没有遇上一个好时代啊。”

  很遗憾,孟子的这次反击比较无力,面对淳于髡的攻击,只能把一切归结到时代的错乱。

  孟子和淳于髡的论战,从表面看,确实是孟子败北。其实细细分析,两个人各执一词,都有一定道理。孟子是理想主义者,坚信在未来,会有采纳自己主张的时代;而淳于髡是实用主义者,在战国那个乱世,只有让各国强大,富国强兵的观点,才会得到各个诸侯王的采纳。孟子的主张无疑过于迂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淳于髡的生平简介淳于髡和孟子的故事
淳于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也是当时把孟子刁难得无话可说的人。淳于髡这个人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打哑谜,另一个就是和人辩论。淳于髡口才很厉害,儒家的亚圣孟子差点在他手上吃亏。现在临淄都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的是:“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事情是这样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也周游列国,当他游历到齐国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淳于髡。准确的说是淳于髡主动找上门来的,那时的孟子在各诸侯国中名望很高,淳于髡知道孟子来了齐国,小兴奋,小激动,忍不住就上门拜访去了。孟子以礼相待,对淳于髡还格外客气,可淳于髡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问题,把孟子都问懵了:“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是不是授受不亲?这就是礼制吧!”孟子不知淳于髡到底想干嘛,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了,这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了!接着淳于髡又问:“那假如先生您的老婆掉水里了,她不会游泳,我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呢?”孟子一听就怒了,心道好你个淳于髡,你嫂嫂溺水了你不救?狼心...
· 淳于髡是如何谏君王的?淳于髡献鹄主要讲什么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聪敏过人尤其是在口才上。他经常用故事寓言来劝阻齐国的君王,使得齐国君王改变策略方针,最后成功的变成了一个治理国家勤政爱民的君主。淳于髡谏君王中有一段齐国出兵讨伐魏国淳于髡劝谏的对话,生动的说明了淳于髡能说会道的巨大作用。齐威王想出兵攻打魏国,但是当时的局势对齐国并不利。淳于髡谏君王时,他说有一个跑得最快的猎狗和一个天下最聪明的兔子,猎狗追逐这只狡猾的兔子,从山上绕了三圈也没追到,又跑过山头跑下山岭,追了五次却没能抓到兔子。兔子被猎狗追赶不停的在前面跑,最后竟然累死在田地里,猎狗在后面不停的追兔子,也倒在了田地上。这时候田里有一个农民看到了兔子和猎狗,轻松的就抓到了他们。齐国和魏国也是如此,长期对战,使得两国的士兵都疲惫不堪,如果这个时候秦国和楚国攻打过来,恐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齐国君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意识到了事情的可怕后果,急忙收回了...
· 淳于髡
淳于髡,髡字读做kūn。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司马迁《史记》说他“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之将来《滑稽列传》之首。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及苦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 淳于髡
人物经历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博闻彊记,善于辩论,经常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从未曾受到屈辱。淳于髡为稷下学派中人,仰慕晏婴为人,以承意观色为务。曾经被引见给梁惠王,前两次因为注意到梁惠王注意力不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发一言。后梁惠王听闻后再次召见淳于髡,相谈三日三夜还不疲倦。梁惠王想封淳于髡为卿相,被淳于髡拒绝。梁惠王于是送给淳于髡“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淳于髡终身不仕魏国。当时齐威王不闻政事,沉浸于酒色之中,政事都推给政卿大夫。当时官吏混乱,诸侯各国纷纷入侵,国家存亡危机,可是周围的官员都不敢劝阻齐威王。淳于髡则比喻道:“齐国有一只大鸟,在大王的庭院中,三年从来不鸣叫,不知道为什么它这样?”齐威王顿时醒悟、并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召集各国官员,赏罚分明,并开始出兵征战。诸侯各国纷纷震惊,归还入侵齐地。邹忌为相,淳于髡向其提出五条建议,...
·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孟子写的传只有不到150个字,其用心的差别可见一斑。司马迁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原来,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与孟子的好辩一样,淳于髡最鲜明的特点是“滑稽多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孟子和淳于髡是同事和竞争对手。在稷下学宫,孟子的学生的规模达到数百人,而淳于髡则有数千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