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吃的是什么包子?古代的包子的演变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007
转发:0
评论:0
古人吃的是什么包子?古代的包子的演变历史,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见,唐人就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

  古代的包子并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见,唐人就把它叫做“笼饼”。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如汤面叫做“汤饼”,上笼蒸熟的面点就叫“笼饼”。陆游有诗云:“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陆游所说的“馒头”,其实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许多人都相信,“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相传他领兵南征孟获时,有人劝告他:“南蛮地区有很多邪术,你要用人头祭祀神灵,神灵就会派出阴兵来助你一臂之力。”诸葛亮不愿杀生,于是用羊肉和猪肉为馅,包以面皮,做成人头状,用以祭神,神灵果然为他出兵。这一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后来被《三国演义》改编化用,从此人尽皆知。

  《事物纪原》的资料来源是稗官野史,并不足以证明包子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不过,古代少数民族确实有用人头祭天的风俗,“馒头”也很有可能是人头的替代品。晋人卢谌《祭法》中就说:“春祠用曼(馒)头。”说明馒头的确是当时常见的祭品。

  “母夜叉”孙二娘

  宋代已出现“包子”之名,但“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明代《水浒传》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过孙二娘的酒店,点了二三十个包子。“那妇人……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可见当时的人依然称包子为“馒头”。不过,古人为了不杀人祭天,而创造了包子;孙二娘为了卖包子,却把人杀了做馅,想来也颇为讽刺。

  “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这里的“馒头”才真正是没有馅的馒头。现今的吴语区还时常把包子称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如今中国北方地区所谓的“馒头”一般是指不带陷的面食。

  学子的“太学馒头”

  包子爱好者们若想穿越回古代,宋朝绝对是不二之选。南宋都城中甚至有专门的“包子酒店”,除了各色肉包之外,还售卖“灌浆馒头”,大约就是今日的灌汤包。《梦梁录》里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包子的各式花色品种,光看名字就让人食指大动。那边的细馅大包子刚热气腾腾地出炉,这边的水晶包儿已蒸得晶莹剔透,整整齐齐地端上桌来。鹅鸭包儿和羊肉馒头发得白白胖胖,肉汁浸润的松软面皮简直是人间美味。虾鱼包儿和蟹肉包儿就精致些,一咬开便鲜甜四溢,让人停不下嘴。想吃得清淡一点,可以挑笋丝馒头或是菠菜果子馒头。甜入心扉的糖馅和枣栗馅包子则是小朋友的最爱。

  宋朝或许也是包子地位最显赫的一个朝代。据《燕翼贻谋录》记载,在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十分欢喜,用包子赏赐臣下。但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内里包的满满都是“金珠”。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大概找不出比这更名贵的包子了。当然,这种包子只能看不能吃,对于吃货而言,当时流行的“太学馒头”或许更具吸引力。两宋的太学设有专门的厨房,为学子们供应膳食。《上庠录》中云:“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小小一只包子竟能成为郑而重之的馈赠佳品,不知道是何等的美味。廷试过后,皇帝往往也会赏赐士人们“太学馒头一枚,羊肉泡饭一盏”,可见太学馒头地位之尊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民间故事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由于高贵友...
·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
· 包子是谁发明的
冷门知识饮食文化因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演绎,诸葛亮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还是一种美食——包子的发明者。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遇到了云南的瘴气,军队难以前进。询问当地的百姓之后,才知道当地多邪术,一定要向神灵祈祷才能获胜。而按照当地的风俗,要祭祀神灵就必须杀人。诸葛亮不忍杀生,就想出了用牛羊肉代替人肉,在外面包上面,做成人头模样,用于祭祀的办法。最后,诸葛亮彻底平定了孟获,而这种里面夹杂牛羊肉,外面有面皮的食物,则被称为“蛮头”,后来才改为馒头。自从诸葛亮用“蛮头”代替人头祭祀神灵之后,这种食物就作为祭祀品出现。不过,当时的馒头里面都有肉馅,而且个头很大。到了宋代,馒头除了作为祭祀品之外,也走上了餐桌,当时不少太学生都将馒头当成点心。不过,馒头成为食品之后,就不再是人头的形状,又因为其中有...
· 包子
历史包子捏制过程狗不理包子的包制过程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但当时统称为“饼”、“馒”、“曼头”、“蒸饼”“笼饼”、“馒头”、“蛮头”,皆无馅。唐代以后,馒头变小,称“玉柱”、“灌浆”、“馒役”、“瞒头”、“粳头”,亦为无馅。此后,无论是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一直到北宋赵祯出生后,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的就是有馅的馒头。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江南地区,仍依循古称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种类肉包:内馅通常是猪肉馅,或有牛肉馅、羊肉馅、驴肉馅。菜包:汤包豆沙包莲蓉包奶黄包刈包馒头其他地区的发展包子在亚洲各国度广为流传,并且发展出各种特色的包子。在菲律宾有烧包(Siopao(他加禄语:Siyopaw)),外形如馒头,内馅以猪肉、鸡肉、羊肉、虾仁、鸭仔蛋等。在日本,包子叫作中華まん(日语:中華まん),
· 狗不理 包子的名字起源
狗不理”包子,不仅是天津,也是全国闻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说到它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高贵有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艺。他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当他二十多岁时,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铺名,曾改为“德聚号”。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叫他“狗不理”。当时,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凯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专人到天津去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