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1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二十四孝》:“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桑椹),以

  《二十四孝》:“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②崇率领的赤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米、谷、牛、羊送给他。但蔡顺明辨是非,不义来的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都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家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十四孝故事:拾葚异器的故事
诗曰: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这首诗讲的是汉朝人蔡顺孝敬老母亲的故事。蔡顺,汉代汝南(今河南)人,“以至孝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施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饥民起义。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不久,赤眉军打到汝南地区,为了避战祸,老百姓都外出逃难。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又遇灾荒,许多百姓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背井离乡、出外求生。有个叫蔡顺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为命。为了养育他长大成人,母亲一直守寡,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所以蔡顺对母亲特别孝顺,眼下遇上了荒年,母亲经不起逃荒之苦,蔡顺便陪伴母亲留在了乡间。由于家中无粮,无奈之下,蔡顺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这一天,蔡顺拿起篓子,对母亲说要出去拾些桑葚。母亲看着瘦弱的儿子,忙叮嘱道:...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蔡顺拾椹
【原文】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姜书鉴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发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犹其余事耳。【白话解释】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顺不肯受。后来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那个地方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
· 中华传统美德24孝故事:拾葚异器
【蔡顺拾葚】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葚奉母。赤黑分筐。【原文】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葚。盛以异器。赤眉军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军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姜书鉴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发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葚犹其余事耳。【白话解释】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军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怜悯他的孝心,就送他一头牛和白米,蔡顺不肯受。后来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
·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子骞卒于何时,史无记载。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骞衣冠冢。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济南当地百姓也有传说:北宋年间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到闵子骞石棺。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没...
· 拾葚异器
拾葚异器为《二十四孝》中记录的汉代孝子蔡顺的故事。典故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施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饥民起义。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不久,赤眉军打到汝南地区,为了避战祸,老百姓都外出逃难。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又遇灾荒,许多百姓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背井离乡、出外求生。有个叫蔡顺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为命。为了养育他长大成人,母亲一直守寡,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所以蔡顺对母亲特别孝顺,眼下遇上了荒年,母亲经不起逃荒之苦,蔡顺便陪伴母亲留在了乡间。由于家中无粮,无奈之下,蔡顺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这一天,蔡顺拿起篓子,对母亲说要出去拾些桑葚。母亲看着瘦弱的儿子,忙叮嘱道:“孩子,外面兵荒马乱的,不要跑远了让娘牵挂。”蔡顺恭恭敬敬地对母亲说:“母亲,您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