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法知识: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7
转发:0
评论:0
历法知识: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古人的确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参照物选取不同,运动的

  古人的确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参照物选取不同,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也可以转换为太阳绕着地球在运动。

  太阳绕着地球运动,这种运动就叫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晚上我们仰望天空,就会觉得整个天空是一个以地球为球心的球体,日月星辰都镶嵌在这个球体上。——这个球就叫做“天球”,日月星辰(严格来说是它们的投影)都在这个天球上运动。

  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就叫“黄道”,月球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就叫“白道”,对了,天球还有赤道,那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所有星体在天球上的运动都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在你知道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的长度了吧?——对的,就是测量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周期。

  具体用什么方法测量呢?首先要明白,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直观表现,就是它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的回归性。简单地讲,就是夏至时太阳最靠近北方,然后慢慢南移,到冬至时最靠近南方,然后又慢慢北移。直观地来看,就是冬至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夏至时影子最短。

  那么现在就好办了,要测量回归年(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测出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行了。——所以,要首先确定冬至是什么时候(也就是冬至点)。

  怎么确定冬至呢?也很简单,在地上立根杆子,然后看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冬至了。这个东西,叫做圭表,也就是测量回归年用的工具,立着的那个叫“表”,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杆子,用来产生影的,水平的那个叫“圭”,也就是一个刻度尺,上面有刻度,用来测量影子长度的。

  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复杂了,因为这主要牵扯到一个测量精度问题。因为杆的影子边缘不可能是清晰的,总是模模糊糊的,这就使得测杆影总不能精确。最早,人们想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将刻度细化,从分到厘,到毫,到秒。但是,对提高测量精度帮助不大。

  最后的完美方案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

  这个观象台和普通的圭表相比,第一个优点是高大,其高度是普通圭表的5倍,这样一来,影子也就相应变长,利于测量。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郭守敬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

  景符其实就是一个有旋转轴的铜片,可以在底座上上下旋转,铜片的正中有一个小孔,测量是,将景符放在观象台的水平圭尺上,太阳光通过观象台顶部的缺口照射下来,在顶部缺口处放置一横梁,在地面上的水平圭尺上就会有一道横梁的阴影,然后移动景符,使阴影通过景符上的小孔,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圭尺上就会产生一个内含横梁的太阳影像,调解景符,使得横梁中分太阳影像,这时小孔成像中横梁所在的刻度,就是竖表的影长。

  坚持测量,一年中影长最长的那一时刻,就是冬至点,两个冬至点之间的时长,就是一个回归年长度。郭守敬所测量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和现代测量值365.2422天高度一致。

  但是,冬至点不可能总在正午,如果单纯靠观测,很难得到365.2425这么一个精确的数值。确实是的。一个小数点后4位数的精确数值,是不可能靠观测(尤其是古代的观测)得到的。这个数据其实是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得出的。而这个数据处理方法,则是祖冲之发明的。

  祖冲之曾经详细论述过他是如何处理数据,从而得到精确冬至点的。他说:“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强,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早)晚,令后二日影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历后一日,天数之正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刘宋大明5年10月10日这天测量的影长为10.775尺,11月25日影长为10.8175尺(“太”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3/4),26日影长为10.7508尺(“强”也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1/12)。那么,现在求冬至点的准确时刻。

  我们不翻译祖冲之的原文了,而现代数学语言进行说明。首先,我们知道冬至是在10月10日到11月25日之间的(你问怎么知道的,按照几百上千你的测量经验知道的),而且,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冬至点前后的影长变化是对称的(也就是冬至点前一刻和后一刻影长相等)。

  那么,现在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了。做这样一个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影长。设A点为10月10日,其影长为a(a=10.775),B点是11月25日,影长为b(b=10.8175),C点是11月26日,影长为c(c=10.7508)。

  冬至点必然在AB之间,咱们假设是E点,在这一时刻,影长最长。D点为AB的中点(因为A是10月10日,B是11月25日,则D点可知,为11月3日0刻)现在要求E点,则我们只需要算出DE长度就行了。

  因为b>c,所以在B、C之间,必然有一个A的对称点A1,其影长a1=a。

  DE=AE-AD (1)

  AE=(AB+BA1)/2 (2)

  AD=AB/2 (3)

  将(2)、(3)式代入(1)式,得DE=BA1/2 (4)

  根据三角形相似性原理,(b-a1)/(b-c)=BA1/BC

  所以,BA1=(b-a1)·BC/(b-c)

  因为BC为25日至26日,即1昼夜时长,而1昼夜即为100刻(古代百刻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

  因此BA1=100(b-a)/(b-c)

  将其代入(4)式,得

  DE=50×(b-a)/(b-c)

  所以,DE=50×(10.8175-10.775)/(10.8175-10.7508)=31(刻)

  也就是说,大明5年的冬至点是在11月3日子时31刻。

  祖冲之发明的这个算法,成为了以后中国人求冬至点的经典算法,郭守敬也是采用这个算法。郭守敬经过自己的测量,同时采用了自祖冲之以来,他认为最精确的6个冬至点的数据,最后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法知识百问百答
历法知识百问百答(有些观点不正确的请广大网友给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谢):1)有哪些基本历法性质?答: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2)农历是“阴历”吗?答:不确切,农历是阴阳历;3)阳历是公历吗?答:不正确,公历只是阳历(太阳历)中的一员,不能是整个太阳历性质;4)农历是“迷信”吗?答:农历是科学,它本身不是迷信;5)公历(格里历)是何年使用的?答:1582年由教皇格里高利13世颁布的,我国是在1912年使用的;6)现行农历历法的版本是什么?答: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法,于1645年农历乙酉鸡年(今年是360周年)正式使用的;7)现今农历是用清代的历算方法推算的吗?答:不是的,现今农历是由我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现今最精确的农历数据算出和排出的,他们使用的是现代先进轨道计算方法计算的,不再是清代的算法了;8)现今农历数据哪的才是最精确的?答: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是目前最准确的数据...
· 光速是怎么算出来的
1607年伽利略最早做了测定光速的尝试:让两个实验者在夜间每人各带一盏遮蔽着的灯,站在相距约1.6km的两个山顶上,第一个实验者先打开灯,同时记下开灯的时间,第二个实验者看到传来的灯光后,立刻打开自己的灯,第一个实验者看到第二个实验者的灯光后,再立刻记下时间.然后根据记下的时间间隔和两山顶间的距离计算出光的传播速度.这种测量光速的方法,原理虽然正确,但是却没能测出光速,这是因为光速很大,在相距约1.6km的两山顶间来回一次,所用的时间大约只有十万分之一秒,这样短的时间,比实验者的反应时间短得多,即使有比较精密的计时仪器也测不出光速来,更不用说当时的原始计时装置了.要测定光速,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用精巧的方法准确地测量出很短的时间间隔.伽利略以后的学者们正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探求测定光速的方法的.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1644~1710)用天文观测的方法,发现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利用...
· 黎族的历法是怎样的?黎族历法简介
黎族的历法与农事关系比较密切,和汉族的农历相似。一年共有360天,也分大小月。年份和日期都按“十二地支”来计算,用十二生肖来称呼年份和日子,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日,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年,周而复始。二个半周期日为一个月,一年共30个周期日;一个人长到有一个周期年,预示此人即将长大成人。按十二生肖计算日子和年份的历法,在黎族社会中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影响更深。黎族在红白喜事、探亲访友、建屋修路、耕田下地等要按十二生肖选择“吉日”。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保定村习俗,每逢12天就有一个“禁日”,“禁日”这天不利农务,只宜休息。合亩制地区喜欢根据“吉日”、“凶日”安排或不安排生产生活,如牛日、狗日、龙日是捕捉山猪最好的日子。若在这3天不打猎,擅自更改日期的被认为是心地不诚,存心与山鬼作对,会得罪山神;猪日、鼠日最适合播种、插秧、犁田、收割、吃新米。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宗教意识。黎族...
· 姓氏知识:古人的名、字、号的区别
总而言之,名,字,号都是人的不同称呼,统称为人的名字。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
· 古代历法-中西历法比较
(一)我国从殷代开始,已经为农耕社会,早已闰月的方法来定四时成岁。我国在战国时期所测的阳历年长短已经非常有把握;西洋到了我国西汉末年,历法还是非常杂乱。(二)我国祖先知道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比希腊早约两百年。(三)西方所谓改历只是就年月日的配合加以改革而已,其它部分不作为改革的标准,中国古代的改历除了改变年月日推算所必须的天文常数外,同时还要深入到日月食和行星运行的问题,不只是明示气朔的位置,通常还要网罗日月五星的各项问题。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历法方面受到很大的重视,就属历法贡献最大,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